2020-04-22

治生札记--025


太极与《授秘歌》


太极拳《授秘歌》传自唐朝高道李道子,其所传太极拳叫“先天拳”,亦名“长拳”。所授拳理秘歌为:无形无象,全身透空,应物自然,西山悬磬,虎吼猿鸣,泉清河静,翻江播海,尽性立命。

(一)发现《授秘歌》

现在所传太极拳《授秘歌》是吴老首先发现和传播的。1971年春天一个星期天上午,我和张国健、陈友仁、于宏恩,范理宝(现在都是太极拳名家)等先生在天文馆练功场向吴老师学习时,吴老师对我们说:“小张手臂上的汗毛可以随意念转变方向,说明身上的不随意肌可以随意使唤,当练得身上的肉也能随意念活动时,就活人具有活肉了。”接着又说:“你小于身上已有本钱,但不会用。”这指的是于先生之内劲能随意念转换和运行,当时大家可以感到和摸到,但不能从身上放出去。现在大家都称的“内功外放”或“发劲”者是也。过后吴老又说:“你们练拳练功不能练在身上,身上要‘无形无象,全身透空’才能发放自如”。“这样练熟,就不用顾盼拟合,信手而应,纵横前后,悉逢有綮”。这是第一次听到练拳要“无形无象,全身透空”。当时只是听过,没往心里记,也不甚了解。后来几年里,吴老不断给我们灌输这一理念。又一天,吴老对我说:“小黄,你摸摸我的身上看”,我就一只手想去摸吴老左上胸,一只手想去扶摸他右手臂。我当时看得真切,其胸其手实实在在,应该可摸可扶,可以平衡。但就在你将摸到而未到之时,我突然觉得脑子一晕,心就象被荡空而起,两手摸空,刹那间,身子已被飞出丈外。看吴老状态,右手还是那样安适地握着烟斗,身体还是那样自然和安舒中正,而我不解的是,未见吴老动形和动招呀!以后次次过招,都是这样被发出去。有时我注意观察吴老在教别人时状态也是这样。吴老常说:“动形非太极”。这就想起杨澄甫宗师曾说过:“动之至微,发之至骤”的名言。后来,我才明白吴老击人是“信手而应,不思而得,全身处处能击人,但又看不出在击人”,可说是“无形无象,全身透空,应物自然”之写照了。

吴老在《太极拳历代名家造诣》一文中介绍他的老师杨少候先生时说:“他讲究轻灵奇巧,尤长于凌空劲,就是对这个人一见手时,其离而未发,即能知其将发,彼何处欲动,即能知其将动,在动静之间,能用很巧妙的办法,把对方的力量牵起来,然后再放下去”。这也是杨少候先生在“全身透空”后感而遂通,无形无象之写照了。吴老在该文中又说:“李道子说‘无形无象,全身透空,应物自然’这三句话,表面上看很好懂,实际上无论在锻炼过程中,还是在理论研究上,确实不太容易理解。就是说,我们在练和应用的时候,没有形象,对方打我们的一锤,他觉得打着了,其实没有,全身透空意思是全身像空的一样。第三句不好懂,也不好讲,所谓应物自然,这个物就是天下一切之物,适应物的自然,物怎么来,我就怎么办,既不勉强,也不故意跟它别扭。“西山悬磬、虎吼猿鸣、泉清河静、翻江播海、尽性立命”,讲的是内功。立论之高,见解之宏,为历来研究太极拳者所未言,非精于此道者,不足以言此。就是说,给人讲解,必须是精于此道之人,况性命之学,非一般浅识寡见者所能了解的。”

吴老发现太极拳《授秘歌》有一段历史故事。大约清光绪末年(1908-1909),吴老从朋友张熙铭处得到一本《宋氏家传太极功源流支派论》。后又在京城结识袁世凯机要秘书宋书铭老先生,自称宋远桥后人,也有一本《宋远桥太极功源流支派论》,只是书目有“宋氏家传”和“宋远桥”之别,其正文内容完全相同,说明这本书确宋远桥在明时和张三丰学太极拳时所记载。书中记述宋远桥和俞莲舟同游武当山,遇夫子李授以秘歌,遂得全体大用焉。李道子授俞莲舟等秘歌口诀为“无形无象,全身透空,应物自然,西山悬磬,虎吼猿鸣,泉清河静,翻江播海,尽性立命。”

同样,京城已故杨氏太极拳家汪永泉先生在《杨氏太极拳述真》一书中也说:“无形无象、全身透空指的就是功夫高超者在推手胜人的外形看不出有多大动作,招式越化越小,以至给人的外形动作消失之感,而其自身则感到轻灵通畅即进入化境境界。”

(二)传播《授秘歌》

吴老拿到《授秘歌》后,先想到两位老师,就传抄给吴监泉先生一份,杨少候先生一份。后又接连传抄给当时太极拳名家纪德(纪子修),纪先生是凌山的学生。后又给许禹生先生等人。然后再扩大传播而推广到社会上太极名家。现在许多太极拳书上都会附有此“八四秘诀”。虽这样,直到现在还是很难理解和悟透。但大家公认,《授秘歌》是太极拳上层功夫修炼之原理和方法,也是太极拳修炼者之目标和归宿。

三、初悟太极拳《授秘歌》

太极拳《授秘歌》告诉我们,修炼方向是大道之修,而非小道末技之求。要懂得“有无相生”和“动静相因”之重要性。是“还原之修”,要从“阴阳两仪返太极,太极返无极”。明确指出其目标和归宿是“尽性立命”。原理和应用是“无形无象”。身心修练和技击实用是“全身透空”。应事接物和防身接手要“应物自然”。修炼方法要“西山悬磬、虎吼猿鸣”。效果是“泉清河静,翻江播海。”

(一)无形无象

“无形无象”四字表述了“大道至无之修”,又表述了“太极混沌之炼。”“无形无象”言“天地未开”之“至无至极”之“无极”状态,又说明太极混沌、阴阳未判之太极状态。

太极拳源于道家,理论是《道德经》。《道德经》集道家大成,总结了上古三千年,又延续了后三千年,直到现在都被引为圣经。讲“修道养寿”之学问。司马迁在《史记》中说老子很长寿,“以其修道而养寿也”。同时《道德经》又被称为一部兵书。唐代王真说:“……五千之言……未常有一章不属意于兵也。”苏辙说:“……此几于国智也,与管仲,孙武何异?”。王夫之说:“言兵者师之”。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言:“传言十年前毛泽东说过,《老子》是一部兵书,前也有此议论”。可知《道德经》既讲“修道养寿”之学问,又讲“兵”之学问,这不正是太极拳修炼和兵技之理论根据和实践吗!

1.大道之理

《道德经》第十四章讲“道”是“无形无象”、“无始无终”的。是“天地之始,万物之母”。其文:“视之不见名曰夷(无象);听之不闻名曰希(无声);搏(摸)之不得名曰微(无形)。“迎之不见其首(无始),随之不见后(无终)”。“绳绳兮(无穷无际),不可名(无名),复归于无物(无形无象)。是谓无状之状(无形)、无物之象(无象),是谓惚恍(非非有,非非无)。“能知古始,是谓道纪(能知天地之始,万物之母,称之为大道的规律)。”这一章说明大道是“无形无象”的。

《道德经》第十一章指出“‘无’是根本的,‘道’即‘无’的理论。”其文:三十辐(辐条)共一毂(轴承),当其无(中空),有车之用(功用)。埏埴(和泥)以为器(器皿),当其无(中空),有器之用(功用)。凿户牖(门窗)以为室(房),当其无(中空),有空之用(有房的功用)。故有之以为利(有了物便能利民),无之以为用(有了空无才能起作用)。这些例子都证明天下万物有“无形”之“道”才能起作用。

《道德经》第十四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说明“无”是道之体,“有”是道之用。最后“有”又归于“无”,这“无”就是道的本体。所以修道之法是“无形无象总归无”。

《道德经》第二章:“有无相生”,说明修“无”能生“有”,“有”终须归“无”,是修道的根本。

《道德经》第四章:“道冲(虚),而用之或不盈”,说大道是虚空无形无象的,但作用是无尽的。

以上说明大道是无形无象的,一切生于无,一切又归于无,有了“无”其作用无尽。练太极也只有“无形无象总归无,有无相生有归无”,才能有成就,起作用。

道家经典文献《灵宝毕法》说:“金浩曰:道本无也,以言有者非道也。道本虚也,以实言者非道也。……”

《钟吕传道集》:“大道无形、无名、无问、无应,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莫可得而知也,莫可得而行也”。《金华宗旨》:“大道以虚无为体,以隐现为用,故须不住于有,也不住于无,而气机通流”。

从这些道家经典中也可看出大道以“虚无为体”,所以太极之修炼亦要以“虚无为本”。

2.太极之理

太极与无极的关系,《道德经》亦说的非常清楚。《道德经》四十三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台湾何经伦先生说:“道指无极言。一指太极言。二指阴阳言。三指阴阳二气相交所生的第三者。只要两气能生三,则所有阴阳两性相交,都能生三。似此生生不息,于是乎就有万物。”何注:“道生一,是无生有,也可以说是无极生太极。一生二,是由太极生阴阳。二生三是由阴阳二气相交而生第三者。三生万物,是阴阳二气相交既可生第三者,则所有阴阳二性相交,都生第三者,似此则阴阳物类生生不息,就有万物。”

程以宁先生说:“一是何物?即混混沌沌,其中有精,环之而为太极,直之而一,一即道也”。

正义云:“太极为天地未分之前,元炁混而为一,即太初太一也”。

司马光曰:“道生一,自无而有,一生二,分阴分阳,二生三,阴阳交而生和。三生万物,和气即合而生万物。”

庞明说:“一即元炁,由道衍化生成,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物质。二指阴阳两气,由元炁衍化而来”。

周敦颐的《太极图说》中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王宗岳《太极拳论》:“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几,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

杨万里在《诚斋易传》里讲到太极:“元炁浑论,阴阳未分是谓太极。太极者,一气之太初也。”

吴老在《太极拳之研究》一书中说:“无极而太极,就是在无极里面含有一个昭然不昧的本体,这个东西就是太极”。

张三丰在《归原论》中说:“道者,其无极乎?无极而太极。无极在浑然之表,太极兆将动之萌“。

在《乐育堂语录·卷二》中说:“由无极而忽然偶动即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大修行人将神气打成一片,于此之动,是太极之动,神与气两不相离也,于此而静,是太极之静,神与气自成一致也。”

上述诸文共识“道”即无极,“一”即太极,“二”即是阴阳,阴阳即神气,神气即性命。阴阳可分,“一”不可分。因而“一”不可见,不可说,可见可说的不是“二”就是“三”。所以“无极者”为“无”之极,因天地未开、至无至极、无形无象是名“无极”。所以“太极”者为“太之始,终之极”。因阴阳未判,动静未分,静之始,动之极,无形无象是名太极。由知太极拳修炼者既要重视无极之修,又要重视太极之修,此乃大道之修。

3.众妙之门

《道德经》第一章为总纲,修炼总则,为众妙之门。它既提出了道的总概念,又提出了修道的原理。

《清净经》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这样,我们就清楚该文精粹了。

道可道,普通的道是可以阐明的;非常道;但大道是无可说的,是无形的;

名可名,普通的道是可以赋予名相的,非常名。但大道是无可名的,无可指的。

无,表述为名天地之始。宇宙的初始,即无形无象。有,表述为名万物之母。万物的起源,即有阴有阳。

故所以常无,常常要修无、悟无,就是要修体无形,心无象,全身透空。欲以观其妙,这样就能体察到太极静而生动的妙有机徵;

常有,常常要观有,悟有。欲以观其缴,这样就能体察到太极动而生静的归无机微。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这无和有的修炼,虽名不同,但两者都同出一源,都是道的原理,同谓之玄,这个有和无的修炼,都可以说是奥妙的。

玄之又玄,这无生有,有归无的修炼真是奥之又奥,妙之又妙。

众妙之门,道有妙门三千六百,但这修无观有的妙法才是这些众妙门之门。

我们明白了修道的理论后,就可以在太极拳的修炼中贯彻。这个理论在《道德经》第二章还可以看到:“有无相生”的论点。在第四十章中更说得明白:“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所以在修炼太极拳时,千万不要忘了“修无观有”“炼有归无”的“有无相生”和“有生于无又归于无”的修炼原则和方法。这是真口诀,真理论,不可轻视。

《道德经》以下几章提供了修炼方法。《道德经》第十六章告诉我们:“致虚极,守静笃”,是说要让心境达到彻底的虚静空明,让身心达到高度的清静无为。《性命圭旨》说:“心中无物为虚,念头不起为静”。张其淦说:“虚能极,静能笃,然后悟道,即是无,可以观万物之变”。《道德经》第四十八章告诉我们,修道要去除心识心机:“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道德经》第十六章告诉我们要归根复命:“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道德经》第十章指出要精神抱一,专气致柔,去除杂念:“戴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张三丰在《道言浅近说》中指出:“大道以修心炼性为首”。“修心者,存心也,炼性者,养性也。”“凝神调息,调息凝神八个字就是下手功夫”。“心止于脐下曰凝神,气归于脐下曰调息“。《修道真言》:“大道之妙,全在凝神处”。《金仙证论·序》:“欲修大道者,理无别诀,无非神气而已”。《易外别传》:“内炼之道,贵乎心虚,心虚则神凝,神凝则气聚,气聚则兴云为雨与山泽相似”。《韩湘宝书》:“大道全凭静中得,岂在贪谋意外得”。《庄子·天道》:“夫虚静恬谈,寂寞无为者,万物之本也”。

所以要修无,归无,关键在于入静,凝神,调息,聚气于脐下,这是初步功夫。

4.太极推手

太极拳无论男女老少伤残病弱都可习练,但进一步修炼必须精读老子《道德经》和“易洛河图”。在我们的练功场中,有许多教授、博士、硕士及众多企业家、白领阶层和离退休干部,他们都是业余练功,但效率很高,锻炼有成。他们都要参加推手研究,通过推手来体验和观察内气的运行。他们经常听到“内气沉下去”,“从督脉出”,“从任脉下”的语言,以便改进练拳的缺点。汪永泉先生在《杨式太极拳述真》中说:“如果只练拳架不练推手,内气得不到疏散,如果只练推手不练拳架,内气得不到补养”。所以,太极推手在双方沾粘连随、互相推挽过程中,外练身手腰腿步,内炼精气神意劲。如果将内气渗透到对方体内,就可起到内按摩作用,同时可以疏通经脉血液。体内会感到温暖舒适和惬意,这就是养生推手的效果。如用内气推手,从来不会有“顶”和“抗”的感觉。吴老还多次对我们说:“我的老师杨少候先生说,练太极拳不只是第一会打套拳,第二会推手,第三还要会发劲,这才算是入了太极拳门”。吴老还在《太极拳打手论》一文中说:“打手(推手)者,研究懂劲之法也。”要懂劲,首先要会听劲。要做到“称彼劲之大小,分厘不错;权彼来之长短,毫发无差”。再进一步要做到“一见到手,其离而未发,即能知其将发,彼何处欲动,即能知其将动。其心之所至,无不知之。”斯时“敌欲攻而不对其逞;敌欲变而不得其变;敌欲逃而不得其脱”。同样,太极推手的修炼也要达到无形无象之效果。如果太极拳推手以形体变动来操作或靠形动来发动者,任一操作皆非修炼。如果太极拳推手的操作不以形动而以内气发动者,任一操作皆修炼。如果你的推手是用力或用劲来实现的,最后只能落为一介武夫。杨澄甫先生的推手约言;“动之至微,化之至顺,引之至长,发之至骤。”就是上层推手功夫。当太极推手无形无象时,就能“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因而能“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从而可以“阶及神明”。

太极推手的无形无象表现为,其身不妄动,手不妄动,静定而舍已从人,无过不及。功夫有素者可以不式不招。当你伸手接他的手,想试他或问他的劲时,他的手不伸不曲,不转不弯,腿脚不蹬不伸,似乎静定在那里一动也不动,此时只要你使劲,你就会感到功过来了,还不仅如此,他的内功通过你手的接点源源不断地传过来,更奇怪的是它一定反映到你的脚底,使你感到浮气拔根而整身被弹击出去,真是“如球碰壁回”。这种功夫既不是用平送腰胯的方法把你推出,又不是用蹬腿蹬足的方法发力,更不是用肩手抖动或用腰劲发力。其实这是静定之后,由无生有的一种内气外放的场能作用,这是通过刻苦修炼而得的。同样可以在无形无象的状态下,把对方重一百多斤的大汉能很轻松的平移出原站的地方,而对方在接触点并未感到有力推他,只是感到浮气拔根而被一种很整的场能移过去,这会使很多人感到不可思议。此外,还可以在无形无象的状态下,将对方捋虚落空,或者让对方感到有“一揪就起”,“一摸就空”,“一碰就出”的感觉。

(二)全身透空

不只是无形无象,还要进行全身透空的修炼。透空者,是说要“身空、心空、内空、外空”,这样才能“彻内彻外,无内无外,内外一如“与太虚同体。外空者,指身体之外界空间为一片虚空,“放之则弥六合”。内空者,指身内心空体空,虚无缥渺,空空洞洞,无内无外。身空者,指体内无阻无塞,无僵无滞、管道通畅而无阻塞之处。所以身空乃能通气,内功乃能外放。心空者,心内无物无念。无物才能心空,无念才能心虚。所以“外观其身,身无其身,曰身空。内观其心,心无其心,曰心空”。身空心空内空外空,再加上身内之气空乃真透空也。气空者,气散即空也,气之能聚,也应气之能散。陆锦川在《气道》一书中说:“其言空者,虚无之谓也。虚无而后生有,故道立于一。”可知空者,无也,唯无乃能生有。空者,虚也,唯虚乃能容实。空者,通也,唯空乃能道通。但是炼空很难,因为我之有身是个大患。《道德经》第十三章云:“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说的是我的浊身是个大患,心里装着很多东西,身体背上很多包袱,生活紧张,压力很大。不如老子说的“多闻数穷,不如守中”,就是说见闻愈多,想的愈多,愈是潦倒,不如保持清静,抱中守一好。抱中守一就是修炼,当你能将身心修到虚空时,就没有后患了,因为只有虚空不坏。《道德经》第七章说要:“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这是说你不是有浊身吗?那只有修炼,修炼时要懂得不要想在自己的身上,也不要练在自己身上,这样才能生命常在常存,与太虚同体。

那么怎样修炼才能渐渐全身透空呢?《道德经》中告诉我们致虚守静、清心寡欲,清除杂念是最好的入门之路。《黄帝内经·上古天真篇》中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易外别传》说:“内炼之道,贵乎心虚,心虚则神凝,神凝则气聚”。《王重阳授丹二十四诀》说:“绝名弃利,忘情去欲则心虚,心虚则气住,气住则神清,神清则德合,道生矣!”。《听心斋客问》中说:“客问虚静无为?曰:心归虚静身入无为,动静两忘,到这地步,三宫自然升降,百脉自然流通,精自化气,气自化神,神自还虚”。太极拳前辈大师们都要求后学者在“空”字上下功夫,如汪永泉在《杨氏太极拳述真》中说:“进一步可以加深内功的锻炼,探索松,散,通,空的奥秘,这是练太极拳功夫的必由之路……才有可能达到全体透空的最高境界。”所以,松,散,通,空无论对于养生或技击都很重要。郝少如在《武式太极拳》中说:“要使身体的肌肉、骨节松开还比较容易,但要达到空的境界却很难,因此必须在‘空’字上下功夫。”

具体说,你必须把身上原有的僵劲、拙力消掉,最难的要把身上长期习惯养成的浊劲浊力消去,还要把身上的刚气之气质清除了,还要把有些人练在身上的内贯劲下决心消除掉,我们不要内劲,要内气,将来会由内气外放成场。很多人练的方法不对,结果成了外力、外棍、外板和内劲、内混、内板,成了对方可以利用的棍板工具了。我们说要把“棍子手、棒子腿、板子身”全部融化了,才能达到初级的身空效果。进一步要使脚下的根虚净了,从而感到身子有腾起的效应。这样根能虚漂,神能虚领,身能虚空,再心中不装一物,清净无为,这时全身圆融无碍,内外如一了。这就是太极拳的全身透空。全身透空后,就可以达到五无的效果。五无指的是:“无形、无象、无根、无源、无点”。无形指身形不动或微动。无象指心无象、心无作为和心无相,顺其自然,舍己从人。无根指身上无力根。无源指身上无劲源。无点指身上无滞点。只有全身透空了才能实现五无。这样在太极推手时就能如杨澄甫先生说的:“动之至微,发之至骤”。又如汪永泉先生说的:“无形无象,全身透空指的就是功夫高超者在推手胜人时外形看不出多大动作,招势越化越小及至给人以外形动作消失之感,而其自身则感到轻灵通畅。功夫达如此境界,会体验到一种飞跃。”吴图南先生在《太极拳之研究》一书中说:“全身透空对自己来讲,任何一个东西都不能加在我们的身上,就叫全身透空。”进一步又说:“这样全身透空之后,我们就一目了然了”。“我们在练的时候和应用的时候,没有形象,对方打我们一锤他觉得打着了,其实没有,全身透空意思是全身像空的一样”。全身透空之后,身上就像“空谷效应”那样,其内劲的外放不要通过“传导”方式了,而是变成“感应”的方式了,因为用的不是内劲而是内气,这就符合“同声相应,同气相感”的原理了。

(三)应物自然

应物是指修炼中的日常生活的应事接物。在太极推手中指“应招接手“。不论在修炼中或在推手中应物都要舍己从人,纯任自然。《吕祖百字碑》中说:“真常须应物,应物要不迷,不迷性自住,性住气自回”。说的是指悟真的人,要以平常心去应事接物,应事接物要不迷凡,不动心,就是说要不贪、不执、不欲,这样心性就湛然而清静无为,就能凝神聚气而不受伤害。道家称:“动处炼性”,即是说在各种纷繁的应事接物的事务中能静下心来磨炼心性。我们常听说要:“应物无心神化速”,即当应物无心时,万事万物都会返回,不化而自化,所以应物要纯任自然。《清净经》中说:“空无所空,寂无所寂,真常应物”。就是说你在修炼时,只要达到空而再空,寂而再寂,就能用平常心来应事接物了。吴图南先生在《太极拳之研究》一书中说:“太极拳讲的应物自然,主要是能够舍己从人,就是在对待时自己毫无主动的意思,一切都服从客观规律,不管敌人怎么来,要紧的是引导他让他合乎咱们的规律,就是敌人任其有千变万化,都不能离开咱们的太极原理,把它吸入到咱们的原理里边来才叫应物自然”。吴老又说:“要这样研究太极拳,首先你本身必须练到无形无象,全身透空的地步,然后才可以去应物自然”。“这样全身透空之后,我们就一目了然了。斯时我们去接他,就无处不可以接了。”这样:“我们练太极拳时,就是把身体可能遇到的危害,在事前练到了有应付的能力,一旦有的地方忽然报警了,我们不必用脑子去反应考虑,身体的局部或整体立刻就会应付,这就是以前我讲应物自然。”接着又说由于:“炼到无形无象,全身透空的地步,然后才可以去应物自然。如此才是不用顾盼拟合,信手而应,纵横前后,悉逢肯綮,到达恰如其份的地步。这主要是首先对我们身体内外,表里精粗无微不至的所谓意气为君,骨肉为臣,延年益寿常在了,这是太极拳的真正目的”。但是这些都要通过长期的静定功夫后得到的,吴老又说:“苟静定之时,谨其所存则一理常明,虚灵不昧,动时自有主宰,一切事物之来,俱可应也。故静定功夫纯熟,则有不期然而然者,自然至此无极真机之境,于是乎太极拳之妙应既明,天地万物之理悉备于我也。”所以吴老竭力倡导静定功夫之修炼。并且第一个推出定式太极拳之修炼,我们将在以后的章节叙述。同样吴老又提出了太极拳的四功修炼。即松功、招功、劲功和太极拳气功的修炼,这对太极拳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我们将在下篇论文中专门研讨“太极静功的修炼。”

(四)西山悬磬

磬(qing),在字典中指出:玉石制成的钵,其体虚空。“西“即西方,为祖窍异名,见《性命圭旨·安神祖窍》。在道家称为上丹田,即泥丸也,为元神所守处。山者即脊背也。“西山悬磬”说的是要身体中正安舒,脊竖,头虚悬之意。在太极拳中称为“顶头悬”或“虚领顶劲”、“神贯顶”。在杨澄甫的《太极拳十要说》中说:“虚领顶劲,即是顶劲虚灵耳,亦即所谓顶头悬之意也。”其所加按语云:“顶头悬者,譬如人蓄有辫子时,将其辫子系于梁上时,体亦悬空离地,此时使之全身旋转则可,若单使头部俯仰,及左右摆动,则不可得也。虚领顶劲及顶头悬之意,亦若此而已,须于练功架时,将头颈竖起,而神与气不期然而然相遇到顶焉”。但是许多练拳者理解为将头顶上的劲虚虚状地领起来。我的许多学生都是这样做给我看,他们把这一切都落在“劲”字上了。结果变成了两头撑,下实地,上顶劲,对拉拔长。这样非但虚领不了,反而撑成棍板了,于是头脑不清醒了,身体也板滞了,便好端端地练成了双重之形了,实不可取。所以不要过于追求“虚领顶劲”,而是保持泥丸“虚领神”或“神虚灵”就够了,就不会出问题。如果你修炼过程中能把后天的意识之神去除掉,则泥丸之神由炼气化神而恢复了先天之神。所以这个头如虚悬之磬的状态是太极拳修炼的重要口诀。你要注意不论是修炼时或平日生活和工作中都不要忘了“神虚领”这个状态,它对你养生健体和却病延年有重要的意义,很多人才刚刚开始领悟到这一真理。我们可以看看美国周宗桦先生在美国出版的著作:

《TheTaoofTai-ChiChuanWaytoRejuvenation》(太极拳长生之道)一书中记载了他本人曾多次专程前往台湾、香港、中国大陆等地,会见了许多最孚时望的名师高手。唯独认为当年102岁的吴图南老先生,依旧身体健康,精神矍烁,为太极后学提供了人证。他认为按吴图南的能享高年,从他外形上看,得力于虚领顶劲。他说:“因为他的虚领顶劲,如一柱擎天奇峰突起”。“从那时起,我就下决心,不仅在练功架时,无论行住坐卧,只要一发觉低头弯腰,即刻暗中警惕自己,您要延年益寿,活100岁,就学吴图南的虚领顶劲吧!”。“几年下来,体会到头为诸体之会,领一身之气,头不合则一身之气不入,要想做到形如搏兔之鹘,神似捕鼠之猫,灵敏不测,变化无穷,绝不可能也”。他又提到郑曼青先生谆谆告诫他的学生:“脊为多节如串珠然,累叠而起,稍不注意,则倾斜或曲折而倒矣,不复有力支撑头部与躯干矣,要学者竖起脊梁,弗令倾侧。”关于这一点,建议学者们好好看看周宗桦先生书上的吴老照片,真是“神领脊竖”,一派仙风道骨,真乃是太极第一人。作者这里还有许多照片,张张都是神仙再现。

“神虚领”在我们这儿是非常重视的,作为入门的第一要领。我们的要求是“神要领、气要沉”。就是说神要在泥丸百会处虚领,气要沉到腹以下,心要收到与气相合,称为“心息相依”。如果在做静坐的功夫,则要求气沉腹丹田。你如果在做静立的功夫,则要求气沉到涌泉丹田。这是不二法门,但沉气不能意重,意重就是力,要勿忘勿助,“用之不勤,绵绵若存”。

“神虚领”在我们这里体会极深。我们这里有许多离退休的老干部,他们中很多人有不同程度的驼背现象,只是程度有轻重不同而已。还有的练太极拳已几十年,一直按老师所说的“含胸拔背”的要求去做,胸的吞化能力确很强,但到老年时,身上落上驼背这一毛病,作者看到很多名师都有这种现象存在。由于我们认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所以作为第一要领来付诸实现。例如我们的拳友北京理工大学的离休干部江先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离体干部韩先生等多人,有较重的驼背现象。现在都已七十多岁了。由于几年前就上了这一课,炼功时和平常生活中都要实行“神虚领,背要开”这一要领,经过几年的用功,现在的背部已经正过来了。背一直,人也高了,不能叫小老头了,督脉的气也打通了,人也精神而年轻了。现在这位江先生每次都要骑几十分钟的自行车来练功,十年来风雨无阻,精神可嘉。在功夫上也有突破,他的身手透空也已达到非常高的层次了。再说我们有位张老先生已八十岁了,天天来练功,常年坚持不懈,从没听说感胃过。有时要到香山去,有几十里的路程,都是骑自行车去的,让很多青年看得都非常钦佩。我们还有个青年教师,已是博导,原来常患头痛,诊断为脑瘤,开刀后,主治医生说,以后很难恢复到原来水平,而且可能……。但奇迹示现了,他用我授于的太极静站功修炼后,不到一个月,就恢复了健康,医生们非常惊讶!大家知道,现在的重点大学里的工作竞争是非常厉害的,但现在这位年青教授的工作一直非常出色,还身负重职,他这样的修炼和工作两不误是值得提倡的。只有坚持修炼太极拳,才能长久的做好工作,为社会作出持久的贡献。特别是应该好好关心那些院士、教授们的身体健康了。上面这些叙述仅举一些例子,在这里修炼出好的身体,好的功夫的事例比比皆是。

(五)虎吼猿鸣

上面叙述了“神虚领”的重要性,告诉我们不论是炼功期间或工作期间,都要注意这一要领,譬如说,现在的人都离不开要敲电脑的键盘,很多人都非常投入,但一个个都耷拉着脑袋,这样长期下去到老年时必定要落下病根,如驼背,脑昏、手脚麻木等病,真不好治。所以现在我要告诉这些先生们,你赶快把脑袋领起来,时刻注意“神虚领”这一要领,这样对工作既不过于执着,又能清醒脑袋,既可以保护眼晴,又可以放松十指。既可以提高效率,又不易疲劳,何乐而不为呢。你若养成了“神虚领”的习惯,真会对你终身受用。还有那些开汽车或骑自行车的人,你若时刻不忘“神虚领”这一要领,你将会避免许多难题。

在“神虚领”或“虚领顶劲”的“西山悬磬”掌握后,你就要进入“虎吼猿鸣”的内炼阶段了。“虎吼猿鸣”讲的是“坎离既济”,“心肾相交”,“龙虎交媾“的修炼。也就是说的是“神气相合,以神炼气”的内容了。

“虎“在道家修炼中指的是金虎,或有水虎,白虎之称。多为隐语。有虎必有龙。黄元吉《乐育堂语录·卷四》中说:“虎者,猛物也,坎中空阳之气,此气纯阳,阳则易动,有如虎之难防。此气最刚,刚则性烈,有如虎之难制,惟有龙之下降,可伏此虎也”。所以喻之以虎吼。大家知道,水在卦为坎,在五行属水,在身属肾。从坎之八卦符号可以看出,水中有真阳之气,此气纯阳,易动且刚如虎之性,故称之为水虎,又由于坎中一阳由乾金而来,故又称金气或金虎。道家认为水之色为黑,金之色为白,故又称白虎。“也称为肾金、肾阳、水中金等。黄元吉又在上文中说:“老子所谓‘知白守黑’,又所谓‘抱一’者皆是也。白者,金之色。黑者,水之色。知坎有乾金之白,故守水之黑者,正以守黑中之白也。所守者,气也。守之者,神也”。这就是“神气合一”,“以神炼气”之说。句中之猿者,心也。有心猿之说。《悟真篇》讲:“心猿方寸机,三千功夫与天齐,自然有鼎烹龙虎”可见心猿也与龙虎相比喻。猿鸣指心气活跃,心气之活跃与肾阳之活跃,正是内炼的好时机。

心者在卦为离,在五行属火,在身属心。可见火中有空阳之神,在道家又称为龙。《乐育堂语录·卷三》云:“惟能于大静之后,真阴真阳方能兆象,吾然后以离宫之元神(空阴之神)下照水(坎)府,则水府之金自蓬勃氤氲,直从下丹田鼓荡……。”句中说,在大静之后,真阴真阳方能兆象,此兆象不正是指此时“虎吼猿鸣”吗。所以此时以离官之元神下照水府之元阳而鼓荡。此之鼓荡正是静极而动是太极之动也。《易外别传》中说:“肾属水,心属火,火入水中则水火交媾……”。因为在常人火在上,水在下,其火性是炎上,水性是润下,水火不相射,为未济之卦。修行人必须把神下降入气穴,使成水火既济之卦,也称心肾相交、水火相射。这样火蒸水沸,真阳之气产生,则其肾中真阳之气能逆而上行,此谓炼精化气也。《灵源大道歌》中说:“蒸融关脉变筋骨,处处光明无不通”。在《易外别传》中说得更明白:“内炼之道,至简至易,唯欲降心火入于丹田耳”。而在《张三丰注吕祖百字碑》中说:“身不动,名曰炼精,炼精则虎啸,元神凝固。心不动,名曰炼气,炼气则龙吟,元气存守”。其中虎啸和虎吼比喻相同。龙吟与猿鸣比喻相似。在《张三丰注吕祖百字碑》中又说:“当太极静而生动时,阳产于西南之坤,此时,腹中如烈风之吼,如震雷之气,即复卦天根现也”。又在《炼丹秘诀》中说:“冬至一阳来复始,霹雳一声震动天,龙又叫,虎又欢……”张伯端的《悟真篇》中提示抽坎填离的概念:“取将坎位中心实,点化离宫腹内阴,从此变成乾健体,……”。这些说的都是一个意思,可知这种修炼是何等重要啊。再说的清楚些,这就是“后天返先天”的修炼概念,读者务必弄清其要领。我们还可以从《乐育堂语录·卷一》中看出返本还原的修炼要领“学者先采坎中真阳,补离中真阴,复还乾坤本来面目,即返本还原也”。吴老在修炼时也有同感,其在《宗气论》一文中说:“当太极拳初炼气功时,并无若何感觉,只觉练习后,身体略感轻快耳,炼至相当之时日,则腹内肠胃略有肠鸣,渐至龙吟虎啸之势……”。上面这些都说明太极静而生动时要以神火助之,达到火逼金行,逆上过尾闾,撞三关,直达泥丸。此时在泥丸要凝神片刻。真如黄元吉《乐育堂语录·卷五》中说:“世之修士,多有知下田凝神之法,而泥丸一所,能知凝神片响者少矣。”

(六)泉清河静

上节讲的是太极静而生动,动则“虎吼猿鸣”阳气升腾,此时的神气相依,透尾闾过三关而直达泥丸,然而在泥丸要凝神片刻,这个过程称太极静而生动,阴极而阳,阳气上升到顶。

这节是研究的太极动而生静,静至“泉清河静”,心泉净而清,身体静而虚。这样由阳而阴,于是化成神水甘露。在《吕祖百字碑》中说“白云朝顶上,甘露洒须弥”。白云指清阳之气上顶,顶即头上之泥丸。甘露为神水,洒须弥指神水洒至通身遍体。神水亦称泉水,为生命之母。人体的70%由水组成,只要一缺水,就有生命的危险,可见水是人的生命的之源泉。泉水通常指津、唾、血、汗、涕、精。炼功者口中所生之津液,俗称口水,口水愈多,身体愈健康。人们常说:“口水是精神”。通常口水中含有真精、并具杀菌及免疫的能力。它可以用来修复机体和疗毒。许多动物身上的伤口,都用舌头一舔来自我疗伤。在《张三丰注吕祖百字碑》中说得清楚“太极动而生阴,化成神水甘露,内有黍米之珠,落在黄庭之中……”。“香甜美味,降下重楼,无休无息,名曰甘露洒须弥。诀曰:‘甘露满口,以目送之,以意迎之,送下丹釜,凝结元气以养之。’养气到此,骨节已开。神水不住,上下周流,往来不息,时时吞咽,谓之长生酒。”真是“自饮长生酒,逍遥谁得知?”。“流珠灌养灵根性,修行之人知不知?”陈撄宁在诠释《黄庭》其文时说:“口中之津液,譬如山中之泉水,水性本就下,而泉上能至水顶者,何也?地下之水气循土脉透石隙而上蒸也。水气何以上蒸,则以地中含热力使然。”所以“泉清”就是指人的“泉水清澈。”《黄庭经讲义》中说:“入静以后,口中将产生一种甘津,如‘泉水之清澈’,清凉爽淡,是因身中团聚之热力,蒸发下焦之水气,循经路而上升至口中,遂为津液,此津液由炼气而生,吞入腹中,大有补益,再吞再化气,循环不休,即为古人所称的“玉液还丹”。“河静”指的是“河海静默”。在《周易参同契发挥》中说:“当其寂然不动,万虑俱泯之时,‘河海静默’,山岳藏烟,日月停景,璇玑不行,八脉归源,呼吸俱无,既深入窈冥之中……”。所以太极动而生静,静则“泉清河静”,所以《黄庭经讲义》:“呼吸庐间入丹田,玉池清水灌灵根”。“灵根乃人身脐下之命根也,常人此根不固,易为情欲疾病所摇动,日衰一日,而人死矣。修持之道在于运用升降吐纳之功,使口中津液源源而来,汩汩而吞,如草木得肥料之培养,则灵根自固矣。”

由此可知,太极动而生静,静则“泉清河静”神水落口,甘露洒须弥。又如长生酒,所以要珍惜这种炼功状态。

(七)翻江播海

“翻江播海”说的是元气流动。“翻江”指炼功时,在大静之后要进行养气和沉气的修炼,这是“气宜直养而无害”,气满则沉,沉则一沉到底,在静站和行拳时,沉则沉到脚底涌泉,此时之气又将会如泉水之涌,源源不断而取之不尽,然而像翻江一样的沉下去又翻上来。如《张三丰注重阳祖师十论》中说:“百日内,见应验,坎(水)中一点(阳气)往上翻”。又说“动则裂泰山,发洪浪……”。这种“锻炼阴精,化为阳气,熏蒸上腾,河车搬运,周流不息”。《乐育堂语录·卷四》:“当神气稳定,但觉氤氲之气自涌泉穴一路上,久久温养,便觉浑身上下气欲冲天,此正当河车时也”。所以说翻江是喻气翻上顶又降下而通小周天,也即是说气从涌泉走足三阳而过背之督脉翻上去称进阳火,到泥丸后,再从身前任脉沉下去称退阴符。李时珍在《奇经八脉考》中说:“任督二脉,人身之子午也,乃丹家阳火阴符升降之道,坎水离火交媾之乡”。又说好如:“鹿运尾闾能通督脉,龟纳鼻息,能通任脉,故两物皆长寿”。这比喻着人若能常通任督脉则是长寿之修。“播海”指元气流动如簸海之鼓荡。在李时珍的《奇经八脉考》中又说:“督脉起于会阴,循背而行于身之后,为阴脉之总督,故曰阴脉之海。任脉起于会阴,循腹而行于身之前,为阴脉之承任,故曰阴脉之海”。说明任督二脉又是手足六阴六阳十二正经之汇海,所以气之还能通过任督二脉之海与十二正经互为鼓荡而相通。这说明“翻江播海”使人身之大小周天全部导通了。因为子为北,午为南,好比人身之前后,所以“小周天”又称为“子午周天”。而卯为东,酉为西,好此人体的左右,左右为四肢正是十二正经的起止点,故十二正经通称“大周天”,故又称为“卯酉周天”。此外还有奇经八脉中的其它脉道也应在大周天修炼中打通。在《奇经八脉考》中特别强调了八脉在丹功中的重要性:“阳维主一身之表,阴维主一身之里,以乾坤言也;阳跷主一身左右之阳,阴跷之一身左右之阴,以东西言也;督脉主身后之阳,任脉主身前之阴,以南北言也;带脉横束诸脉,以六合言也”。所以八脉非常重要,八脉通,全身百脉皆通了。

在太极拳的修炼中还要使身内大小周天和身体外界的虚空环境相和谐,就可以逐步完成“天人合一”的修炼。这样内通又外通,出则可通出身外,入则可通入身内,也可通入身左右或身后,与人推手时,由大周天上翻经督脉和手三阳而出到身前空间,也可出到对方身上,此即拳论说的“气贴背”。如果由身前入而通过手三阴及任脉下到涌泉丹田或入地空间,也可由任脉内散到身的左右或后方,此即拳论说的“引进落空”。这样经过相当时日的修炼后,就能达到彻内彻外,无内无外,内外一如的状态。这样就可以达到很纯的无形无象和全身透空状态。当然正如吴老所说的在“当你本人准备和别人接手之前,你自己的五脏六腑却在那里翻江倒海”。也就是说元气流动,周天通畅,应用自如了。

(八)尽性立命

尽性立命就是太极拳修炼的目的和归宿。正如《周易·说卦传》所提示的,修炼的目的是:“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穷理是穷尽天地间事物之理。尽性是完善人性到和天性相同。穷理是知其理,尽性是行其德,知和行合一就可以安身立命。至命是合于天命,也就是说穷乾天之理,以尽其性,穷坤地之理,以至于命,乃至达到“天人合一”。这就是人类修道的目的。这样就能:“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不违,后天而奉天时”,而此时“我命由我而不由天”了。所以我们必须要后天返先天,就是说让后天神气还原为先天的性命,合二为一。因为宇宙造化是无极而太极,太极生二仪,二仪即是性命,性命即是神气。所以要性命双修,神气合一,才能使二仪返太极,太极返无极,性命合一,虚空真无。吕洞宾在《敲爻歌》里说:“只修性,不修命,此是修行第一病,只修祖性不修丹,万劫阴灵难入圣”。《乐育堂语录》:“修命不修性,犹如鉴容无宝镜”。就是说只修性功不炼命功,则性尚未修明,而命体已坏了,此命之不存,性之焉立?。但如只炼命功,不修性功,则心不明,不能获大智慧,大自在,何能超凡入圣呢?对一个太极拳手来说,武功很好,但心不清,性不明,亦只是一介武夫而已。这就是“性无命则不立,命无性则不得明。”

明确的说修性功是指心性的修炼,以完善人的品性,目的是明心而见性,可获大智慧,大自在。明心说的是明亮自己的心地,觉悟自心,去除自心的污尘。见性就是见到自己的本性,本性就是天性。所以修性是明白方向,方向不对,则离目标越远。炼命功,就是修炼自己的阳气,改善人体生命物质。命功属阳,性功属阴。只有性命双修,才能阴阳合一,复归太极。

落实到太极拳里,要“性修神、命修气、气修形”。神是生命的本源,形是生命的依靠,神过用会耗谒,所以要养神和少费神。形过累会败坏,所以要养形。当然养形先养气。桓谭《新论·形神》说:“形与神犹如薪与火之关系,神居体,犹火之燃烛矣”。神形合一则生,神与形分则死。所以要修性功以全神,炼命功以全形。胡海牙在《仙学指南》中说:“性与命本来是一物,不可分为两橛。就其‘灵机’而言,便谓之‘性’。就其‘生机’而言,则谓之‘命’。所谓一体二用也。吾人之身体、譬如一盏灯,灯中之‘油’就是‘命’,灯中之‘光’即是‘性’。假使有灯而无油,此灯必不能发光,可知离命即不足以见性,若徒知保存灯中之油而不善于发挥其光明的应用,仍旧常常处于黑暗境界,则亦何贵有此灯乎?由知‘性命’两者,乃互相为用而不可分离也”。可知“性无命则不立,命无性则不得明”。所以张三丰《道言浅近说》:“大道以修心炼性为首”。《金仙证论·序》说:“凡学道之士,能识神气之道,即是阴阳,性命之道也。故曰,无别诀,神气而已矣”。《易外别传》:“内炼之道,以神气为本”。

以上引证性命双修即神气合一之修,能神气合一,即是性命合一,则返回太极了,然后就接近道了。

四、大道太极拳修炼

综上所述,太极拳的上层功夫是“拳道合一”的,太极拳道为体,用以修道养寿,太极拳技为用,用以防身。乃文乃武,体用合一,都归于大道。故称大道太极拳。那么练太极拳者,必修大道,修道者必炼太极拳,这叫“拳道合一”,“拳道同源”。大道太极拳的修炼内容很多,我们特别注重静站功的修炼,我们称之为“太极静功”,这一功法将在下一篇文章中叙述。太极拳又注重动功,动功主要有“太极松功”,将在更下篇文章中叙述。“太极拳拳功修炼”,主要讲拳式修炼,以“定式大道太极拳修炼”为主,将在以后的篇章中讲述。同样“大道太极拳推手功”也将在以后的篇章中叙述。

现在简单的介绍一下大道太极拳的修炼法。大道太极拳练法就不能像流行式的太极拳那样练习了。因为根据《授秘歌》的理论指导,大道以后天返先天之炼为首要,即是还原之修,宇宙的造化过程是无极而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即阴阳,阴阳即性命,性命即神气。还原之修则要凝神聚气,神气合一,性命合一,这是两仪返太极,然后再由太极返无极,这样就能与道合真,天人合一了。但说得容易,修炼谈何容易。先要修静功,静而生阴,太极静极而动,动而生阳,阳气发动而上升,则阳极生阴,太极动极而静,静而生阴,这样循环而周行一个层次一个层次的修炼,最后达到虚灵之体,感摄虚无之气,而使体内达纯阳,达纯阳是目的。再后炼阳化虚,再把虚空粉碎就可彻底归无了,能与道合真了。这种修炼可能一辈子也不一定能达到与道合真,但这是方向。

为了符合大道之修和太极之炼,现在以吴图南先生的“定式太极拳”为例。所谓定式太极拳即一招一定,或一式一定。如果一动一定则更符合太极动静之理及归无之理。根据《道德经》的理论指导,修炼时必须遵循的基本理论是“有无相生”、“有生于无有又归于无”。有归无是还原之修,无生有是造化之机,从无中要观其妙有,此乃是大道之修。还有一个是要“动静相因”。动静相因是乃太极静而生动,动而生阳得阳气。太极动而生静,静而生阴,锻炼阴精(气),这是太极之修。原理弄清以后,在练习时要在实践中贯彻进去。现在简述如下:

在行拳之前先要静定,我们称为“五大”,即大松、大静、大柔、大软、大虚。大静指心静、身静、心定、身定。到能心虚、身虚为最佳,也可一步步提高。这就是说的第一步要身不动,第二步要心不动,第三步要忘了一切。这时先进入太极态,功夫好的能很快进入无极态。此时太极静而生阴,真阴之气增长,为锻炼阴精,以炼精化气。这时在脚底涌泉开始感到发热,此时静极由涌泉之气发动,是谓太极之动,太极动而产生真阳之气,真阳之气触发和导引第一个动作。这是由内气发动而动作的是修炼之动,此时要明白“神主行”、“气主动”、“腰主形”的要领。当这一动作达到极点时,便进入第一个定式。此时静定而形不动,心归无,又称为“有归无”。这个状态为动极而静,阳极而阴,又进入新的太极态。静定片刻之后太极静而生阴,真阴之气增长,这个真阴之气,比炼功前的真阴层次高,其太极层次也要高。这个真阴层次愈高所能招摄的外部虚无之阳气的层次也愈高,这在道家称为“回风和合”。这样,再一次的静极而动,太极动,动而生阳,所生阳气又触发和导引第二个动作,这一真阳之气又将比第一动所产生的阳气层次要高,其太极的层次也要高。当这一动达到极点时进入第二个定式。此时又静定而进入新的太极态。这一太极静而生阴,其真阴之气又新的增长而超过第一次静定时的层次,同样将会招摄的真阳之气层次也将提高,这样不断的修炼,内气发动,动之定、定之动,称为“动静相因”。而“无生有”“有归无”称为“有无相生”。这样体内的阳气将会不断提高,不断充盈,不仅纯阳提高了,身体强壮了,而且由于内气增长了使内功增强,人的生命力将旺盛而延年益寿。这就是“一动一静修太极”“太极内功步步升”。“一有一无悟大道”“大道之修长生路”。

此外,在修炼过程中还要注意的是每一动之吐必升乾,每一动之吞必降坤,现在的乾指头顶,坤指足底。如果功夫纯熟层次更高时,静得快,静得深,还虚、入空、归无来得快,由无生有触发快,由有归无归得快。可以看出整个修炼过程是贯彻了“静”修性,“动”炼命,“无”修道,“有”悟功,“动”练拳,“定”炼功。“阳”升督,“阴”降任。所以这种后升又前降,左转又右旋,大小周天百脉都能打通。由于后天返先天,所以太极内功来自先天,先天之功其能无限。

最后引入以下二段作为本文的结束。

张三丰《学太极须敛神聚气论》说:“太极之先,本为无极。鸿蒙一气,混然不分,故无极为太极之母。即万物先天之机也”。“故万物莫不有无极,亦莫不有太极也。人之作用,有动必静,静极必动”。“气请上浮,无异上天。神凝内敛,无异下地,神气相交,亦宛然一太极也。故传我太极拳法,即须先明太极妙道,若不明此,非吾徒也”。张三丰《太极行功论》说:“必须功拳并练,盖功属柔拳属刚,拳属动而功属静,刚柔互济,动静相因,始成太极之象。”所以:“太极本从无极中生,无极是个‘无’,万物皆由无中生,生生而有,此生生即是太极。修太极之道,必从‘无’处立根。能‘无’方能致于广大,入精微,御万物而不拘役于物,此乃吾道之妙要,凡修太极而不知此‘无’字诀者,未得吾传”。

宋氏太极功源流支派论

所谓后代学者不失其本也。自余而上溯。始得太极之功者。授自唐代于欢子许宣平。至余十四代。有断亦有继者。许先师系江南徽州府歙县人。隐城阳山。即本府城南紫阳山。结檐南阳辟谷。身长七尺六寸。须长至脐。发长至足。行及奔马。每负薪入市贩卖。独吟曰。负薪朝出卖。沽酒日夕归。借问家何处。穿云入翠微。李白访不遇。题诗望仙桥而回。所传太极功之拳名三世七。因三十七式而名之。又名长拳者。所云滔滔无间也。总名太极拳三十七式。名目书之于后。


《授秘歌》传自唐人李道子,文字非常简炼,内涵丰富。练悟太极拳者,应以此歌诀之要义,认真揣摩太极道、太极功、太极拳合一之真谛,方能以道驭拳,以功化身,以身修真,实现《授秘歌》所提出的八种境界。

《秘授歌》原文

无形无象,全身透空。

应物自然,西山悬磬。

虎吼猿鸣,泉清河静。

翻江搅海,尽性立命。

《秘授歌》简析

无形无象,全身透空。

老拳谱上讲:“以心行意,以意导气,以气运身”。所以,修炼太极拳的关键就是锤炼平常人看不见、摸不着的太极阴面的东西,即神之虚灵、意之专一(专注一方)、气之内外(内气和外气)混化,积攒出功夫。“无形无象”就是这种功夫境界的一种描述。

这种境界如何达到,没有其他的途径,就是通过贯穿在每招每式中的内功心法和专门的太极功(内功修炼法)、太极松腰法、太极球等松散之功、意气之功的修炼上;其目的就是使周身内外上下,整个皮肉筋脉骨被意气滋润,没有了形体存在的感觉。此为“无形无象”。有的人形容,演练杨式秘传内功太极拳的时候,身体只剩下“三道气圈”和一条“身中垂直线”。更进一步的去体验,甚至连“三道气圈”和“身中垂直线”也不存在了,因为已“全体透空”,周身内外浑然一体了。

“全身透空”指无形无相的内外之气,沁润于躯体内外,畅通无阻,进入了“其大无内,其小无内”的境界。这个时候,“三道气圈”和“身中垂直线”的区别没有了,神意一动,则手投足之间都有虚空之象,意所动的周围区域,形成了一团圆圆的大皮囊,这个皮囊如果要形容它,就是一团充满透明空气一样的混元气。这团混元气不在身体内,不在身体外。在哪?在神意的周围,在空空荡荡的虚空中,这时无论神意怎么动,身内外都会首尾呼应、相互接应,就如充满了水的皮囊,无处不在,相互支持。这就是“浑然一体”的整体功夫之象! 

张三丰讲:“大修行人将神气打成一片,于此之动,是太极之动,神与气两不相离也,于此而静,是太极之静,神与气自成一致也。”此是从道的境界来描述的。如果从太极揉手来描述,则汪永泉在《杨氏太极拳述真》中说到的:“无形无象,全身透空指的就是功夫高超者在推手胜人的外形看不出有多大动作,招式越化越小,以至给人的外形动作消失之感,而其自身则感到轻灵通畅即进入化境境界。”

进入“无形无象,全身透空”这种揉手境界,既不是平送腰胯,也不是蹬腿蹬足;既不是肩手抖动,更不是以腰发力。其实自身就是一个混元气团,所以,对方一碰,就“如球碰壁回”;你的神意一动,“掤捋挤按皆非是”,对方就会“一揪就起”,“一碰就出。” 

魏树人老师对笔者说:“什么时候把形体忘了,你就懂得了太极拳”。当然,这个境界不是教出来的,而是理法一如地“默识揣摩”出来的。

《秘授歌》中有秘诀,如何破译?身心体证。

应物自然,西山悬磬。

应物自然是对有功夫之人的一种描述。内功修炼有素的人,神意清净虚灵,无所挂碍,从不分辨,无私无欲,但又清澈明了,什么都知晓。如此之人,自己练太极拳时,既能知晓自身之神意气和大自然之花草树木的互动讯息,又能感觉内外混元时,自身所形成的鼓荡和裹携状态;揉手时,对方神意刚刚萌芽,形体还未及起动,则自身已随感而应,随机而动,恰到好处、不早不晚。这就是魏师所说的“奥妙尽在时机中。”延伸到人生境界,则进入了孔子所说的“随心所欲不逾矩” 的境界,更能如《吕祖百字碑》中所说的:“真常须应物,应物要不迷,不迷性自住,性住气自回”。这里描述了有功夫的人洒扫应对的境界,也就是对万事万物都能做到不贪、不执、不欲,只有这样,才能应事接物不迷凡,不动心,不起情绪的起伏,于此,自己的心性不仅能清静无为,而且能凝神聚气使自己的身心得到滋养。

西山悬磬。西山可喻清静世界、神意发轫之所在。西者即西方,在头为元神祖窍所处的位置,山者即脊背也,杨式秘传内功太极拳(老六路)所说的劲源。西山是形容词,形容神之体,意之发轫点。悬即空悬,磬,古代乐器,用石或玉雕成;悬挂于架上,击之而鸣。悬磬可喻清静之音,也可喻锺鼎。这四个字指功夫到了深湛境界,就能做到如《列子·仲尼》中所记载的:“我体合于心,心合于气,气合于神,神合于无,其有介然之有,唯然之音,随远在八荒之外,近在眉睫之内,来干我者,我必知之。”此时,身体通透得宛如透明了一般;沉稳充沛得好像锺鼎置身;空寂灵敏得仿佛庙之磬,一碰就响!此时,体内空而不空,细胞活跃,内气鼓荡,生机无限,这种气机荡漾的声音悦耳动听!上与天籁合,下与地籁通!“宁静以致远”到此时就不是一句形容词,而是真实不虚的功夫状态了。入此境界,则“听劲”能入特别细微的地步,此时,听自己就是听别人,听别人就是听自己,内外已无区别。

虎吼猿鸣,泉清河静。

“虎”在道家指的是金虎,有虎必有龙。因此,黄元吉在《乐育堂语录·卷四》中说:“虎者,猛物也,坎中空阳之气,此气纯阳,阳则易动,有如虎之难防。此气最刚,刚则性烈,有如虎之难制,惟有龙之下降,可以伏虎也”。

“猿”者,心也,神也,意也。《悟真篇》讲:“心猿方寸机,三千功夫与天齐,自然有鼎烹龙虎”,由此可见,心猿可以支配、统帅龙虎之气。猿鸣指心意灵动、活跃,使得生命之气息激荡流布。

如何实现“虎吼猿鸣”之功夫境界呢?静极生动。这个静,并不是指形体动作不动,而是精神状态的宁静,神的虚明空寂;这个动,并不是指形体动作、招法姿势,而是“神包气中,气包神外”时内气敷布,通达尾闾、夹脊、玉枕三关,直达泥丸并循周天而行时的生生不已之动。杨式太极拳老六路修炼混元气,却依然能取得通周天及经络的效用。其内在之“虎吼猿鸣”,正如《张三丰注吕祖百字碑》中所说:“当太极静而生动时,阳产于西南之坤,此时,腹中如烈风之吼,如震雷之气,即复卦天根现也”。

“虎吼猿鸣”是静极生动,内气腾然景象的比附。而“泉清河静”则是“静中触动动犹静”之功夫状态的描述。“泉”指人的生命之泉水,人体的70%由水组成,只要人一缺水,就有出现生命危险,因此《太乙北极真经》上说:“水乃有母”,水是人的生命之源泉。这句话的总的意思就是,通过太极拳的修炼,人体生命之泉源源不断,无休无止地滋生。

那么,生命之泉是什么呢?泛指津、唾、血、汗、涕、精等人体之水。《张三丰注吕祖百字碑》中说得清楚:“太极动而生阴,化成神水甘露,内有黍米之珠,落在黄庭之中……”;“香甜美味,降下重楼,无休无息,名曰甘露洒须弥。” 陈撄宁在诠释《黄庭》其文时说:“口中之津液,譬如山中之泉水,水性本就下,而泉上能至水顶者,何也?地下之水气循土脉透“玉液金丹”。进行杨式秘传内功太极拳(老六路)的锻炼,体内就会出现这些“玉液金丹”,此为阴中之精华也;阴之精华还体现于气血在体内流行不滞,这是生命力旺盛的证相。经常锻炼阴精,生命之泉就会净寂、清澈、透明、中和,正如《周易参同契发微》中所说:“当其寂然不动,万虑俱泯之时,‘河海静默’,出岳藏烟,日月停景,璇玑不行,八脉归源,呼吸俱无,既深入窈冥之中……”。所以太极动而生静,静则虚灵,虚灵则神明,神明则无为,无为则流行,流行则生生不已,智慧无碍,生机无限。

翻江播海,尽性立命。

“翻江播海”说的是内外之气混元一体的状态,什么状态?“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这个“母”就是自身已成一团混元气,这团混元气周流不息,回荡不已,随心所欲而不逾矩;开合相寓,有升有降;出入自如,聚散天成;不在体内,不在体外;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可以随意之变化,孕育出阴阳来。自身如何才能成为一团混元气呢?行拳走架意为先,得意忘形混天地。混是混合在一起的意思。两种事物混而为一为混元。杨式秘传内功太极拳(老六路)为修炼混元状态提供了途径,如“茫点”虽然用肉眼遍寻空中而不见,但却空而不空,有功夫者“心为领,意为帅,气为纛”次第而出,刹那间凝聚,这种神意统帅内外之气凝聚于眼前某一空旷之处的目标点,就是混而为一之具体方法的体现。

翻江播海,是人体内外,已成为虚空混元气的特殊景像。此时,动也是静,静也是动,动静一如,阴阳互孕,出神入化,隐显自在;动静之机,松散氤氲,宛如江水翻腾,海水激荡,源源不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一派气机流行、内外一如的风光。

尽性立命是太极拳修炼的终极目的和根本归宿,是太极之象的智慧根源。太极拳来源于中华道统文化,必然回归于道统文化。不管太极如何变化,都不会脱离这个圆。牟宗三认为,道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生命体现(心灵表现之方向),因此,在中华道统文化的经典中,必然对这个根源有过深刻表述。《周易·说卦传》说:“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穷理是追究、深研、体悟天地间万事万有之规律,尽性是完善自我,修真养性,使人性与天道相契。穷理是知其理,悟其真;尽性是行其德,传其道。“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实现“天人合一”。此时,“先天而天不违,后天而奉天时”;“我命由己而不由天”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太极之象,尽性立命。性乃人之本性、本真、本来之心,神意之元体;命乃人生的命运、使命、生命之形体,神意之运用。性命相依相助,正如桓谭在《新论·形神》中所说的:“形与神犹如薪与火之关系,神居体,犹火之燃烛矣”。本性是天性,是人生方向,属阴;命是构成人体的皮肉筋脉骨、四肢百骸等生命物质,属阳。也是说,对于一个真正的太极拳修炼着来说,如果心不清,性不明,则不过一介武夫而已;如果生命之体不修,则如《乐育堂语录》所云“此命之不存,性之焉立”。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必须太极拳架、太极术(内功心法)、太极道(心性修为)融为一体的去修炼。这样,才是真正的性命双修;才是真正的复归太极。这个“尽性立命”的太极之象,乃真正的大境界、大智慧、大自在,是由太极而超凡入圣的形象表述。

《秘授歌》的真意所在

“无形无象,全身透空。应物自然,西山悬磬。虎吼猿鸣,泉清水净。翻江播海,尽性立命。”这几句太极真言说的是八种境界,也就是说,通过太极拳的修炼,我们应印证这八种功夫境界。


《授秘歌》只有八句:

无形无相,全身透空。

应物自然,西山悬磬。

虎吼猿鸣,翻江倒海。

泉清水静,尽性立命。

对于这个歌诀,武术界各有各的解释,各有各的心得。我对这些歌的认识也阶段性的,谈谈最近的心得吧。

这八句授秘歌,非常朴实,不是玄学。有人批评宋书铭先生故弄玄虚。其实并没有,我认为他讲的,也是推手方面的要领。

关于《授秘歌》的来历,我听过去老先生讲的是这样的:《授秘歌》是唐代高道李道子所传,明代传“武当七子”之一的俞莲舟,明代宋远桥和俞莲舟等一些高人,号称“十三老”入山访道。走到没路没人之处,不死心,继续深入。在一个山环里头,看见一个老人在睡觉。一搭话,对方闭目不答。于是大声询问,仍然不理,大家认为这个人耳聋。老人衣衫褴褛,众人很轻视。有人拿脚去拨他,结果应声而飞。老人睁眼称其为“隔代孙”,重孙子的意思。众人不满,但动手挨手即飞,知道遇到高人。老人哈哈大笑,对俞莲舟说,你爷爷不是某某吗?众人方知这位衣衫褴褛的老人就是前辈李道子,于是纳头便拜。老人说,起来吧,你们这帮小子是大造化啊。我知道你们来,否则我也不出来。于是就传了八句授秘歌,众人功夫大进。后来,俞莲舟与张松溪、张翠山等再往武当山,寻访李祖师,就再也没有找到。后来他们拜张三丰为师,是为“武当七子”之一。

宋书铭“三世七”太极拳的核心就是这八句授秘歌,我们要用它来指导我们推手,就不是掤捋挤按采挒肘靠拿拿发发的东西了,甚至已经超越了招法的境界了。当然这些都是传说,是不是这样,我们不必讨论,关键是《授秘歌》的内容。当年纪子修、吴鉴泉、许禹生等人从宋书铭处学习,宋书铭先生约定这个东西可以教,但不能传。因为这一句话,纪子修先生就没有再学。因为纪子修先生其时已近七旬,既然不能传,我就不学了。但是吴鉴泉、王茂斋等人是得了真传,然后十年磨练,自然而然把这些东西融入了吴式太极拳的核心,吴式拳因此也提升了一个档次。

无形无相

无形无相不是什么都没有,推手时不需要再考虑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这些东西了。去的手没有推人的意思,来的手,我接住,也不是怎么拿怎么捂,完全是听劲。随机应变,无固定形式。不是手抬多高,腰进多大,进几寸退几寸等等,完全是守其中、以静待动。不是你劲来了我拿了化了等等,不挂相。不是说我用什么力,什么招,非常轻松自如自然。用掤啊捋啊,还是招数。主动进攻,就不符合舍己从人的太极拳理。这是高层次的手法,或者说是另一种手法吧。

浑身透空

浑身透空,就是对方摸不着,人不知我我独知人。全身如同空的一样,找不到力点,找不到下手的地儿,下手就吃亏。透空是轻灵的意思,不是说一个大活人都没了。是摸哪儿,哪儿落空,但是摸哪儿都可以了解对方。到了高层,整劲是虚整,不是“滞整”,能在刹那间出来软弹力。

应物自然

应物自然也包括头里这两项,包括使用器械,都要自然而不紧张,见着破招,见式破式,随机应变,应付自如。但是不是闭着眼睛随便砍。

西山悬磬

西山悬磬,指“灵”。做到了以上三项,听劲才能特别准,反应特别灵。这个磬是庙里挂起来的那种法器,特别灵敏,出声特别清脆。这句话相当于拳论上说的“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真正功夫到了,松出来这些东西,就能变得很灵敏。一碰就有反应的意思。磬是个整的,敲哪儿都响,“一触即鸣”。

虎吼猿鸣

虎吼猿鸣指的是呼吸。吸,自然提的起,呼,自然放的出。这代表了太极拳轻灵的动作,不见得一定是呼吸,也可以说是阴阳变化。手一动,往起提,起吸落呼,符合自然规律。这里指的是内呼吸,口鼻呼吸有个时间,吸到一定程度,肺满了就不能再吸了,呼到一定程度也不能再呼了。但内呼吸,吸完了还能再吸,呼完了还能再呼。当然这要和身法结合起来。

为什么叫虎吼猿鸣呢,你看猴子叫的时候,好像是吸气一样,老虎叫的时候像是呼气一样,气魄很大,是往外膨胀的一个力。配合上动作,吸,拿得起人,呼,放得人出。过去讲发人的时候,哼啊哈的,这都是助力、助速度。

翻江倒海

翻江倒海,是指牵动对方,腰里一抖,跟小旋风似的,能把对方拿起来。练到一定程度,包括推手,气势上非常美,非常勇。吞进来,吐出去,也就是武禹襄先生说的“覆盖对吞”里头的吞,就是虎吼猿鸣中的吸。引进落空,就像浪头一样,没了。你看没了,忽地又出来了。用的身法,那个气魄。用意不用力,大吸大呼,鼓荡起来。真正的高手就有大气鼓荡这一说。

泉清水静

泉清水静,这属于道家的功夫了。字面意思是非常平静,非常平衡。泉水很清的时候,你感觉不到他的流动。视动犹静,视静犹动。练的过程中也在养,没“伤”。两个人气合,对方深呼吸,你也深呼吸,不伤身。不慌不乱,虽在推手,实际在养身养气,永远不伤身。

尽性立命

能做到以上这些,就能尽性立命。性命双修、体用兼备。这是落脚点。

所以太极拳就是养人的东西。张三丰太极拳论,最后的目的仍然是延年益寿,不做技击之末。你就要当作技击,那你就技击吧。到年老后悔也就晚了。

《授秘歌》的功夫很深奥,现在人做不到,干脆就给否了。这就像医学,2000多年古人发现的穴位,经络,还需要现代科学重新证实,证实不了就不相信,斥之为伪。

这几句《授秘歌》,你必须在懂劲之后,练到极静的时候才能明白。它的目的是清静无为,性命双修,动中求静、静里求动。陈撄宁先生对此做过解释,他的解释每一句三个字,非常简练也非常准确,比如“无形无相——也无我”、“西山悬磬——触自鸣”。现在越解释越复杂,让人无所适从。

其实,太极就是一个东西,好的拳理都是相通的,而不是互相割裂和否定的。

李亦畬先生说:“自己安排好,不动彼丝毫,趁势而入,彼自跌出”,这也是无形无相,应物自然。趁势而入,是脚底下的功夫,你练不到,懂不了这个原意;你练到了,你实践出来,你就能验证李亦畬先生这话的准确。

郝悦如先生讲的“吸,拿得人起;呼,放得人出”,这就是虎吼猿鸣。

这是太极的呼吸之道,它不是练拳的时候用的,是推手的时候用的。


太极拳《授秘歌》又称"八四秘诀",是太极拳的内炼秘诀。因由唐朝李道子授其学生,故叫《授秘歌》。李道子宏言高论,其道独高,所传太极拳叫"先天拳",也叫"长拳"。

《授秘歌》全文为:无形无象,全身透空,应物自然,西山悬磬,虎吼猿鸣,泉清河静,翻江播海,尽性立命。

现在许多太极拳书上都会附有此"八四秘诀"。虽然这样,《授秘歌》直到现在还是很难理解和悟透的。但许多太极大家都认为,《授秘歌》是太极拳上层功夫修炼的原理和方法,也是太极拳修炼者的目标和归宿。

太极名家吴图南先生对《授秘歌》很有研究。记得1971年春天的一个星期天上午,我和张国健、陈友仁、于宏恩、范理宝等先生在天文馆练功场向吴老学习时,吴老师对我们说:"小张手臂上的汗毛可以随意念转变方向,说明身上的不随意肌可以随意使唤,当练得身上的肉也能随意念活动时,就活人具有活肉了。"接着又说:"你小于身上已有本钱,但不会用。"这指的是于先生身上的内劲能随意念转换和运行,当时大家可以感到和摸到的,但不能从身上放出去。现在大家所称的"内功外放"或"发劲"者即是。过后吴老又说:"你们练拳练功不能练在身上,身上要'无形无象,全身透空'才能发放自如"。"这样练熟,就不用顾盼拟合,信手而应,纵横前后,悉逢有綮"。这是第一次听到练拳要"无形无象,全身透空"。当时只是听过,没往心里记,也不甚了解。

后来几年里,吴老不断地给我们灌输这一理念。有一天,吴老对我说:"小黄,你摸摸我的身上看。"我就一只手想去摸吴老的左上胸,一只手想去抚摸他的右臂。我当时看得真切,其胸其手实实在在,应该可摸可扶,可以平衡。但就在你将摸到而未到之时,我突然觉得脑子一晕,心就象被荡空而起,两手摸空,刹那间,我的身子已被飞出丈外。看吴老的状态,右手还是那样安适地握着烟斗,身体还是那样自然和安舒中正,而我不解的是,未见吴老动形和动招呀!以后的次次过招,都是这样的被发出去。有时我注意地观察吴老在教别人时的状态也是这样的。吴老常说:"动形非太极。"这就想起杨澄甫宗师曾有 "动之至微,发之至骤"的名言。后来我才明白吴老的击人是"信手而应,不思而得,全身处处能击人,但又看不出在击人",可说是"无形无象,全身透空,应物自然"的写照了。

吴老在《太极拳历代名家造诣》一文中介绍说到他的老师杨少侯先生时说:"他讲究轻灵奇巧,尤长于凌空劲,就是对这个人一见手时,其离而未发,即能知其将发,彼何处欲动,即能知其将动,在动静之间,能用很巧妙的办法,把对方的力量牵起来,然后再放下去。"这也是杨少侯先生在"全身透空"后的感而遂通,无形无象的写照了。吴老在该文中又说:"李道子说的'无形无象,全身透空,应物自然'这三句话,表面上看很好懂,实际上无论在锻炼过程中,还是的理论研究上,确实不太容易理解。就是说,我们在练的时候和应用的时候,没有形象,对方打我们的一锤,他觉得打着了,其实没有,全身透空意思是全身像空的一样。第三句不好懂,也不好讲,所谓应物自然,这个物就是天下一切之物,适应物的自然,物怎么来,我就怎么办,既不勉强,也不故意跟它别扭。""西山悬磬、虎吼猿鸣、泉清河静、翻江播海、尽性立命",讲的是内功。他立论之高,见解之宏,为历来研究太极拳者所未言,但非精于此道者,不足与言此。也就是说,讲解对象必须是精于此道的人,性命之学,非一般浅识寡见者所能了解得了的。

吴老在《太极拳历代名家造诣》一文中介绍说到他的老师杨少侯先生时说:"他讲究轻灵奇巧,尤长于凌空劲,就是对这个人一见手时,其离而未发,即能知其将发,彼何处欲动,即能知其将动,在动静之间,能用很巧妙的办法,把对方的力量牵起来,然后再放下去。"这也是杨少侯先生在"全身透空"后的感而遂通,无形无象的写照了。吴老在该文中又说:"李道子说的'无形无象,全身透空,应物自然'这三句话,表面上看很好懂,实际上无论在锻炼过程中,还是的理论研究上,确实不太容易理解。就是说,我们在练的时候和应用的时候,没有形象,对方打我们的一锤,他觉得打着了,其实没有,全身透空意思是全身像空的一样。第三句不好懂,也不好讲,所谓应物自然,这个物就是天下一切之物,适应物的自然,物怎么来,我就怎么办,既不勉强,也不故意跟它别扭。""西山悬磬、虎吼猿鸣、泉清河静、翻江播海、尽性立命",讲的是内功。他立论之高,见解之宏,为历来研究太极拳者所未言,但非精于此道者,不足与言此。也就是说,讲解对象必须是精于此道的人,性命之学,非一般浅识寡见者所能了解得了的。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1,948评论 6 492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0,371评论 3 385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7,490评论 0 348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6,521评论 1 284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5,627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9,842评论 1 290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8,997评论 3 408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7,741评论 0 26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203评论 1 303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534评论 2 32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673评论 1 34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339评论 4 330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955评论 3 313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770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000评论 1 266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6,394评论 2 360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3,562评论 2 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