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近日,厦门市民陈女士刷爆了我们的朋友圈。
据说,1973年,她拥有一笔1200元的巨款,当时她本可以用这笔钱盖2栋楼房,价值数百万,只可惜她选择存入了银行,终于敌不过物价增长跟人民币的贬值。时过境迁,44年后,她取出了2684元,获得的利息收益,还不够请身边的亲人朋友吃顿饭。
1200元人民币是什么概念?可能还不够现在很多年轻人一个月的生活费。但44年前的1200元,足够在上海最好的地段买一套房子了,当然,小点的有可能是两套。
于是,不少人替陈女士感到遗憾,当然还有网友从中悟出了投资理财,乃至人生的一些真谛……
@我叫陈新潮:原来盖座小洋房,现在买个单人床
@天空是极限:想当年,我们家那儿,500块钱批4亩宅基地。
@燕山扛把子:我年轻时,不到1000块能买三台14吋的黑白电视机,或者三台放磁带的单卡录音机……
@你是迪斯我是够:听说当年的1200元,能买北京的一套四合院?
@北-田-井:44年钱要是拿着这1200元下海经商,现在都是富翁了。
@时光机翼:这个故事告诉大家,千万不能把钱放银行。
@月光Luminous:1973年这笔钱在厦门市区还能买几套房,放到现在千万元户妥妥的
@唐宗汗: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富翁是怎么变穷的。
@靖萱小仙女:44年前要是贷款1200元,现在是不是早倾家荡产了?
@虚渡先生李富洋:买可口可乐的股票的话,现在估计是千万富翁了。
@相约:你如果在44年前倒欠银行1200元试试看,那个利息恐怕卖儿卖女卖房子、人生几辈子都难以还清……
@天津胖鼠:还是银行会算账!
2
平时的生活里,你知道货币贬值的力量有多大吗?
北京师范大学针对上世纪70年代的万元户做过一份学术研究,研究报告显示70年代的1万元的购买力相当于现在的255万。根据这份报告我们可以推断出,1200元正常相当于今天的30.6万! 而存在银行现在却只能取出2684元,这意味着她巨亏三十多万元!
去年官方公布的通货膨胀好像也就5%左右吧。我们假设每年通胀率就是5%,我们算一算,2013年的1万元,到2017年还是1万块,但是实际只能买2013年多少钱的东西?实际上只剩八千多元了。
看到了么,你辛辛苦苦攒下来的钱每年都在不断地缩水,这意味着你的购买力下降了,钱不值钱了。
此外,钱存在银行里贬值速度飞快,这点谁都知道。以储蓄存款的方式做理财投资,就是典型的低风险、低收益的选择。想要抵御通货膨胀的影响,你不能把钱只存在银行,不仅跟不上社会财富的前进脚步,而且会被通胀碾压。
当我们知道了通胀是怎样一口一口地吞噬着我们的财产,我们就不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钱缩水。要保持当前的消费能力,你的收入水平必须要能抵挡当前的通货膨胀速度,否则,你的钱只会像暴露在阳光下的冰块,不断融化。
货币贬值,我们虽然无法控制,但是我们能通过投资理财让货币重新增加价值。通过投资,我们即使达不到财富自由,跑赢通胀也还是没问题的。
如果在70年代,陈女士用这1200元投资买下了厦门的几套房,那么放到现在,我们看看厦门一路飙升的房价就清楚了,她现在已经妥妥的是千万元户了。运气好点没准就上亿的资产,想想是不是就很激动。
3
以前大家都观觉得存钱在银行才安全,但是,随着互联网理财的发展,有越来越多的理财方式可供人们选择,鸡蛋不用在一个篮子里放着。例如余额宝等货币类基金、债券,p2p,股票等,这些理财产品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进行理财升值而不是存钱贬值了。
从理财收益方面来讲,P2P理财完全是在吊打银行存款……
假如你手里现在有10万元,如果通过P2P理财方式,按照年化10%的利率计算,44年后的复利收入大概是660万。
但如果将这10万元存入银行,按照活期储蓄0.35%的利率计算,44年后的复利收入只有可怜的11万元,比本金才增长了1万块。
这两种不同的理财方式,最后的收益相差了整整60倍!
如果是本金为1200元投入P2P平台理财,同样按照年化10%的利率计算,44年后的收益为7.9万,约8万元!
世界著名投资人巴菲特近几年的复合收益率在8%左右,累计45年复合收益率在20.5%左右,纵观他的收益率,并不是特别吓人,但是攒着攒着,日子一久就变成有钱人了。理财不在于大起大落,贵在持续的、稳健的、风险可控的增长。
赚再多的钱不会理财真的是一件很悲伤的事情,赚来的钱丝毫没有理财意识,所以,最后只能任由通货膨胀吞噬你的资产;只有懂得投资理财,才能富足一生。
我倡导合理的理财方式,只要不是过于急于求成,合理的理财能使你变得非常富有,而且更妙的是它不会让你变得贫穷,当然也就不会发生1200元存款44年后仅有1484元利息这种事情。
只可惜,这1200元最终躺在了存折里,输给了时间,44年的利息终结敌不过经济发展和收入增长,沦为半个月的工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