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盘行动
这是我六年级第一次小饭桌值班。昨天我见张老师全程在讲台上坐着看孩子们就餐,我就没跟进去了。从孩子们迫不及待“汇报”给我的日记里,我发现不少同学的确都践行了光盘这一宗旨,很棒!
向前同学特地去观察了我们班的剩饭桶,发现大大的箱子里,也只有浅浅一层剩饭剩菜了。一些机灵鬼有挑食的,就把不爱吃的菜相互换。只要总体的营养是均衡的,偶尔挑食也无伤大雅,也算是一种变通吧。
吃完饭,孩子们自由活动时间后,就要集体进班上课了。刚开学,总要打点鸡血的。中午小饭桌的时间,我们提前延后了一会,给孩子们放一部被片名耽误了的电影《垫底辣妹》。
总而言之,这是一部日式热血漫画一样的电影。片中,这个在重男轻女家庭长大,从小被母亲疼爱到觉得“只要快乐就好”的女孩,偏差值40,常识几乎为0,没计划没目标,眼看着没法毕业升学,被家人斥重金送进奇迹般的培训班,点燃斗志以后,一年考上了庆应大学。根据国情换算过来,大致就是只有小学低年级知识储备,一路混到职高以后,最终拼命一年考上清华的故事。
算不上什么特别好的电影,人物单薄,剧情简单,也并不值得看第二次。只是,当我第一次看到它的时候,想到的就是教育界很俗的一句话:“教育不是给学生一杯水,教育是点燃一把火。”
我始终有一种很偏执的想法——语文学得好的孩子,才容易发现生活或文学、影视作品里的细节。听懂弦外音,心解言外意,看懂创作者想要表达的潜台词,这些都是语文课上掌握的阅读理解技能。六年级的孩子,应该要学会除了剧情以外看细节,略加点评了。光看不算教育,我们又奢侈地用了半节课去评。
孩子们能从影视中的镜头去发掘细节了。欣悦刚说出“妈妈”每次去学校见老师都骑着自行车,可见经济条件并不太好,子臣就站起来详细描述了家庭的楼层、房间陈设,门前的车,得出家境其实也还过得去的结论。为什么会有两个不同的理解?孩子们继续深入,通过专车专用、父亲的时间分配、背景墙上镜框中家庭照片的数量得出教育不均衡,家里重男轻女的结论。
从主角的“疯狂学习”中感受到了“尽管遇到了奇迹一样的老师,但只有自己主动学习的意愿才可能创造奇迹”,;从“妈妈”对待女儿的小事得出“不加以指引,一味追求子女的快乐就是溺爱”;从老师的引导里得出“对待学生要因材施教”“要保持自己的提升”,孩子们对一个简单电影的解读超出我的预期。
缺席的暑假作业
以前网上有一句流传很久的话:“暑假作业就是你写一个月,老师写一个‘阅’。”的确,每年开学最忙的时候,老师们要忙着研究新教材,忙着给孩子们重新立习惯,忙着上课忙着备课忙着改作业忙着开大会忙着医保意外保险收各种回执,往往是对暑假作业的完成情况疏于反馈的。这会导致一个后果:孩子们发现漏洞,就会投机取巧,这里少写一篇作文,那里少写三行。作业原本的功能应该是巩固知识和找出知识不足,这样一来,就失去了作业的意义了。
我请了向前和欣悦来检查,一页一页地帮忙翻,发现大量空缺的就折角,超过一定数量折角就发回重写。这样一来,孩子们暑假作业就有了明确的反馈。作业情况实在不理想,一次性过关的同学只有12人,分别是李欣、泽宇、子强、文涛、欣悦、鑫瑜、雅希、浩辰、向前、静悦、俊皓。剩下的都是要打回重做或者压根还没有交的。我给了半个月的期限,要求他们完成后单独交来,我再次检查。
通知了孩子们明天交假期的作文和读书笔记,不知道这次又会有多少人被抓上“黑名单”呢?
昕怡同学是个妙人
昕怡同学昨天看到一朵云,有预感有好事发生。带着这样的眼光去观察当天的人和事,果然就发现了好多的“小确幸”,并把它们一一记录了下来。其实生活就是这样,你坚信什么,就会遇到什么。这也是为什么我要教育学生用积极的眼光看世界的原因。
看完以后,突然想等再上课的时候,给孩子们讲讲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告诉他们信念和心理暗示的力量。这么天天用实验故事滋养他们,也算是一种碎片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吧。
看完日记,发现昕怡的文后居然还给我出了阅读理解题。今天是单项选择。昕怡同学果然是个妙人。
学霸的预习方案
精通色彩的婧涵有一套六支的荧光笔,专门用来预习。
据她的日记里写,怎样运用这些笔,是有一套完整的规则的:红色用来涂生字,橘色的画自然段,黄色的画出生字在课文里的组词,绿色用来标注课后词语表里的词语,蓝色用来画重难点的生字,紫色用来画文章里的好词好句。
不过,听说婧涵现在的书上已经没有蓝色笔的用武之地了,因为对于她来说,已经没有什么看起来生疏的字啦。
对了,今年我的语文书的书皮也是婧涵同学替我包的。
下午上了一点点的《丁香结》,孩子们听录音,我检查他们的预习情况,还不错,上一个的笔记记得也好。现在的孩子们,基本都已经学会有选择地记笔记啦。只是还是有点小心思,字词和组词偷懒,慢慢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