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明症漫记》,我断断续续用了大概三个礼拜时间,鼓起很大勇气才把这本书看完。
好不容易读完了,再次咀嚼回味写这篇读书感想,也很痛苦,但犹豫了一下觉得还是应该记录下来。
这并不是因为它生涩难懂,相反,范维信先生的译本简洁清晰,直指人心。
正是因为有像杨绛、许渊冲、范维信等翻译大师的辛勤劳动,世界文学瑰宝才能鲜活灵动地呈现在大众面前,所以在此我要向他们致以崇高的感谢和敬意。
我既为自己遇到这么深刻优秀的作品而庆幸,同时又感到可惜。
《失明症漫记》出版于1995年,台版译本《盲目》2002年出版,同年海南出版社出版了简体中文版,2014年虽然又再版,但现在也已经成为绝版了。
我不禁要想,葡萄牙史上最伟大的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这样一部著作,为什么这样少有人问津。
“来自灵魂的拷问”现在更多的成为一种现代人开玩笑的交流语境,而非萨拉马戈、奥威尔、卡夫卡、加缪等永恒探求的创作议题。
畅销榜上永远不乏成功学、轻松文学的身影。在所谓人生追求的路上,人们好像用对成功对爱情之类的追求,替代或者规避了对自身灵魂的触碰。
这就好像小说最后“没有失明”的医生的妻子说的,我们都是“能看但又看不见的盲人”。
武侠小说里常有这样的剧情,主人公眼睛被蒙上或者暂时看不见,但“心眼”却可以看见,能躲避敌人的招式,而且制敌致胜。
我想,“能看但又看不见的盲人”是眼睛看得见,但“心眼”却紧闭的人。
据说萨拉马戈创作《失明症漫记》的灵感源于他患的一次眼疾,由此展开大胆丰富的联想。
当几乎所有人都患上了白色眼疾,成为盲人,社会陷入瘫痪。政府失去控制,交通形同虚设,社会关系地位不复存在,生存必需品严重短缺,所有地方垃圾腐烂饿殍横尸......
人类社会一切文明,在没有了眼睛之后竟然是如此的脆弱和可笑。
小说只是把这一切显化了,将眼睛看不见的情景呈现给我们看。
可怕的是隐性部分,如果“心眼”都看不见的情形发生,会比小说里的情景好到哪儿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