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活一张皮,人活一张脸。”
中国人重人情、要面子,中国社会讲关系胜过讲规则。
台湾心理学教授黄光国建构出了一套“人情与面子”的理论框架,分析了它们是怎么作为潜规则在人际交往、社会活动中发挥作用的。
促使中国人对别人“做人情”的主要动机之一,是他对别人回报的预期。对于一般人而言,中国伦理十分肯定“受惠者”回报的义务,而强调“受施慎勿忘”,“人有德于我,虽小不可忘也“。这种符合”报之规范“的道德律是一般人实际行动的准绳,在这样的道德律之下,施者能够放心地期待:受者欠了自己人情,将来自己如果开口向他要求帮忙,对方必然难以拒绝。基于此种回报的预期,资源支配者才愿意对别人“做人情”。
——《人情与面子:中国人的权力游戏》黄光国
教授还把中国社会的人际关系分为三种:
1.熟人之间的情感关系,比如亲密的家人、朋友;
2.陌生人之间的工具关系,比如销售和顾客、司机和乘客;
3.介于熟人和陌生人之间的混合关系,比如关系一般的同学、邻居。
不管是哪种类型的关系,人情、面子都是我们日常行动的潜规则。但总是会有些不做人情、不讲面子、不拉关系的人出现,他们后来怎么样了?这样的潜规则到底有没有让我们过得更好?
情感关系里的人情面子
逢年过节的家庭聚会,就是拼成绩、拼工作、拼人的时候。谁家的孩子考上了985学校,谁家的儿子晋升成了副总,谁家的准媳妇是漂亮高管……别人家的就是长脸。
男女朋友之间——我拼了命的做这些,不就是为了你可以安心创业,现在为什么你就不能替我想想呢?
那些不遵守潜规则的人呢?
读书可能没有学霸人设,工作可能起点很低,对象也并不出彩。但我知道自己擅长什么、能做些什么、喜欢什么。拼输了,我不以为意。因为我没有为别人活,我会努力成为自己想成为的样子。
我如果为你拼了命做些什么,是因为我爱你,我希望可以帮你做你想做的事。当我做我想做的事时,如果你可以支持我,我会很开心。无关人情来往,而是我希望我们的关系可以成就更好的彼此。
那些面子只是一时的,拼……永远没有尽头。那些人情不是我们关系的基础,可以计算清楚的亲密只能是冷冰冰的。
混合关系里的人情面子
公司聚餐,对只知道名字的领导要敬几杯,对平时说不上几句话的同事也要碰几下。你不喝就是不给面子,你喝了胃炎又犯了。
几年没联系的同学,突然一个微信诚邀你出席他的婚礼。时间和自己的计划冲突了,那改期也还是要去的,人情在这没法拒绝。
那些不遵守潜规则的人呢?
酒桌上的来往,最后谁记得几分?领导给你的机会,能把握住吗?酒肉之交的同事,可以真的帮到你吗?在工作中不断提升能力,持续解决问题,也能配合好团队协作的你,才更可能脱颖而出。如果换工作、换领导、换同事,关系人情不再,但能力还在。
微信上的诚邀,可能只是一个群邀。如果大家有情分,应该不会突然得到一个日程安排。如果大家有情分,和你的计划有冲突也可以好好说,彼此还有很多机会分享人生喜悦。如果你的情分只值一次突然的群发,那冲突了不去也没有什么关系。
某一刻的面子只是暂时的,给不给并没有那么重要,你有能力才是彼此关系中更大的面子。某一次的人情不代表我们的关系亲疏,对无心人不妨做个无情人。
工具关系里的人情面子
公交上别人和司机起了冲突。我只是搭了同一辆车,瞎参乎啥……等下我被打了谁又会帮我?不管了,反正过了桥就下车了。
网络慈善募捐。那些人是可怜,可谁知道最后钱都到哪去了?捐没捐也没人知道,还是不如留给自己靠谱点。
那些不遵守潜规则的人呢?
我发声斥责了影响司机驾驶的同车人,甚至挺身而出阻止了乘客对司机的肢体干扰。我的行为可能保护了司机和所有同车人,可能保护了同路段的其它车和行人,也可能对结局毫无影响。但我愿意去做,因为有些结局没有人承担得起。
大家都只做可以计算清楚的善,善就成了极少数人的奢侈。大家都只做别人看得到的善,善就成了一种作秀。我们都愿意去相信、愿意去承担一点,善才可能找到更好的路、保护更多人。
计算回报的付出,付出的可能是戛然而止的一生。现在播下的善意种子,温暖的可能是未来的自己。
结语
那些可以计算清楚回报的人情、面子、付出都不过是世俗希望我们做的事。它们可以给带来一些回报,但没有实力辅助,不会太多。你可以选择做你想做的事,夯实自己的能力,在生活里做个有心人……这些才是人情面子的根基。
“世界于你而言,无意义无目的,却又充满随心所欲的幻想,但又有谁知,也许就在这闷热令人疲倦的正午,那个陌生人,提着满篮奇妙的货物,路过你的门前,他响亮地叫卖着,你就会从朦胧中惊醒,走出房门,迎接命运的安排。”
——泰戈尔《爱者之贻》
当你花时间让自己变强大,你的世界才会和颜悦色。当你无条件传播善,整个的世界也才会更暖心。
你怎么看待人情面子?欢迎留言讨论。
三余读思,多读书,读好书,思考致用。如果你也喜欢读书,欢迎关注我一起读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