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每年5月,甚嚣尘上的话题总是离不开母亲节,朋友圈里每到此时,会冒出无数向母亲表达谢意和爱意的图片和信息。有些属女儿奴的老爸,还会晒出:″ 父爱如山体滑坡……"的怨言。
虽然每年过母亲节,我也都有所表示: 买过花、聚过餐、旅过游,也送过礼物,但我总觉得少了点什么?直到前些日子,儿子拿着我妈收藏了多年的一张母亲节贺卡来调侃我时,我才了解那些花样繁复的物质表示,远没有语言文字和精神层面的安慰,更能表达对母亲的真挚感情。
那是一张我大学入学第一年,亲手写给母亲祝福节日的贺卡,算算也有二十几年了。听儿子说,我妈把这张贺卡慎重地收藏在她自己的私人空间里,还曾得意洋洋的拿出来炫耀过。
贺卡封面素雅的康乃馨,已经有了浅浅地岁月痕迹,内页稚嫩又规矩的蓝黑钢笔字体却依然清晰。卡上写了一些感谢母亲平日辛勤付出和对家庭无微不至照顾的平常话,但母亲却说,这是她收到过最难忘的母亲节礼物。
没有边界,就没有自由
全家三代五口,住在一个屋檐下,总免不了有磕磕绊绊的时候,为女,为母,为妻的我,最能体会其中滋味。
一方面儿子身处青春期懵懂,学业压力大,身体与心智发展还不均衡,有时作业拖拉,疏于锻炼,还会对我出言不逊,顶嘴示威,惹我生气。另一方面父母出于好意,对我日常的教育方式提出异议时,我会显得十分焦躁和易怒,不经意间的冷陌态度和刺耳话语总会使家人不欢而散。
心理学提到过,亲密关系之间的混沌和无序,都来自没有清晰边界。父母子女也好,夫妻关系也一样,就算是和自己相处,无边界意识也会导致混乱。
其实每个人都是相对独立的个体,有区别与他人的个性,就算生活在一起的家庭成员,也都有各自不同的世界观,有犯错的时候,也会有值得大家认可的一面。与家人相处,建立家庭秩序,严守各自边界很重要。要学着主动切换场景,切换身份,提醒自己的边界在哪里?与儿子过招时,要想想自己作子女时的想法;和父母沟通中,要考虑自己作父母时的难处。
和颜悦色,是深爱的外在表现
有一次家庭会议与儿子面对面,在分析他的不足之处后,我诚恳地征询儿子我的缺点。他很认真的想了一下告诉我,平时要控制一下说话声音的大小,不要老是在家里吼人。
回头想想儿子说的没有错,我可能是那种把好脾气留给外人,把坏脾气留给家人的典型代表。虽然我有时会安慰自己说对待小孩子严格一点没有坏处,但转念一想,不管我想表达的内容有多重要,是多为对方考虑,但沟通的方式和态度如果让对方产生不舒适的感觉,效果都不会很好。
有时在和父母沟通时,我也会控制不住情绪犯这个错误。我反思良久,可能对于我而言,家人是最无害的,没有威胁的存在,所以才会如此任性妄为吧!难怪有人说:" 挑剔亲近的人是本能,克服本能则是一种教养。真正有教养的人,是把好情绪和好态度留给自己爱的人。"
《菜根谭》有云: 家人有过,不宜暴怒,不宜轻弃。此时难言,以他事隐讽之;今日不语,俟来日再警之。如东风送暖,如和气消冰,才是家庭的型范。
对家人的付出,心怀感恩
人们常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可有时长相伴的人也偶尔相看两厌,可能是一直生活在父母身边的缘故,对亲情的体悟有点麻目了。当年去廊坊读大学,是我第一次离家那么远,我想当时应该是深有感触才会寄出那张贺卡吧!不过说实话,如果不是母亲提起,我都已经忘了有这张贺卡的存在,可父母却总是会记得我们曾经的好。
父母前些日子去欧洲旅游,出行前仔细交待了家里的各项索碎事务,还把食物塞满了整个冰箱,好像我们都是未成年的孩子。在他们离开的两周里,我每天早起换着花样给儿子做早餐,体会到了母亲日常的不易。他们旅行回来后,给我们一家三口都带了小礼物,却没给自己买任何纪念品。看着父母为家庭成员忙忙碌碌的身影,我感概良多: " 说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
原来自己人生中许多的选择能顺利而轻松的实现,是因为身边的支持力量足够多。可惜我的感知力不够,感恩的心也不足。都说到了我这个年纪,有很多事情应该都能看开而不惑,我却觉得了解和提升自己的过程依然漫长。
我们要做的,不是只在特定的时间表达自己的感情,而是要在日常生活中心怀感恩,常常对父母说"谢谢你们,我爱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