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壹心大哥
编辑丨笨拙的老狼
在面对孩子青春期叛逆厌学等各类问题,我一直主张不先去解决问题,先从关怀孩子人本身感受入手,很多父母是非常认同的,也愿意为了孩子,去改变自己原有的听话家庭教育模式,愿意每天认真学习,觉察自我,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后再与孩子沟通对话。
同时很多父母也发现,在自己学习改变的过程中,每天还是面对到孩子各式各样的问题,父母会发现自己的耐心不太够(毕竟孩子适应新的沟通模式需要一定时间),或者是说孩子就是叫不动、讲不听,然后父母又开始迷茫了,内心又开始紧绷了。
其中家长跟我提问最多的就是:“孩子厌学后就只知道整天没日没夜地玩手机,我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些什么,既让孩子的厌学情绪被引导出来,又能让孩子不沉迷于手机游戏当中,除了好奇对话还可以做些什么?”,这大概100多个问题中,大概有一半的家长都在问这样的问题,所以今天我特意把这个话题拿出来聊一聊。
不先去解决孩子问题的缘由
孩子厌学了,整体在家里玩手机,如果我可以不先解决厌学玩手机问题,但是这些问题每天都在重复发生啊?这里面我想大家可能误解了一件事,主张先不解决问题的核心要义其实是关怀孩子,而不是对问题视而不见,因为当我们的孩子遇到了一个困难后出现了一个问题,你通常只是想要解决这么一个问题,你通常发现这个问题都没有解决。
我们都知道良好的亲子沟通互动这个概念其实分为两大部分的,一个部分是自我,自我就是自我的情绪,自我的内在,第二个部分就是对话,对话分成三个层次:倾听、表达、提问,这两个脉络自我与对话就组织成了,我们既跟别人连接也跟自己连接的一个过程。
我们作为大人应该通过对话去了解,孩子发生了什么才会有这样的问题,这就叫做发生这个问题的原因,如果一个大人他能够透过好奇,去跟一个孩子连接,了解了问题的发生是这样的一个原因,那么孩子的问题比较容易得到彻底的解决。
可是这里面家长会有很多的问题会出现,比如说:“那我到底要跟孩子好奇多久,我到底要花多少时间?”,因为这个部分同样也会有一个误区。
就是说刚刚开始练习好奇的家长呢,他通常会遇到一个困难,就是被你提问的孩子很烦,就不要再好奇我了,因为我们开始好奇的方式是拙劣的,不成熟的,每次都是这样问:“你怎么了?”老是这样。
刚开始我们得经过这个阵痛期,我鼓励各位爸爸妈妈不要就这么轻易的就放弃,那再大不了我们就是回到过去的旧模式没有关系,因为起码有一个比较长的时间,也会透过不同的应对来做好奇。
那不解决问题的方式是关怀一个小孩,但是如果一个小孩违反了规则,你还是要去把这个规则给带出来,你还是要告诉孩子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但是你可以通过10个好奇以后,了解他为什么这样做,我们再来给规则。
所以并不代表说我不解决问题,就是适当的时机我们还是要跟孩子讲标准的答案,提合理的建议,那更重要的一个是你面对孩子的时候,你觉察到自己内在的情绪了吗?你有着急吗?你生气了吗?你焦虑了吗?那么你此时要怎么回你内在的情绪,这个叫做自我觉察。
可是自我觉察的这个部分跟内在的情绪有关,往往这都是我陪伴家长们刚开始学习对话时反复讲解、提醒的主题,今天这里就不展开叙述了,因为这个真的非常非常的具象。
我再次提醒各位看我文章学习好奇对话的家长,好奇刚刚开始使用的时候会比较拙劣,所以大家可能在练习的时候还是要好奇,但是可以好奇别人怎么在这个过程当中运用的,比如说你可以跟我来讨论某个具体的情景,你就可以看得到那个好奇的过程里面去,怎么从好奇去解决到问题,通过关怀人去解决问题。
第2个关怀人不解决问题是一个基本模式,可是不代表一个孩子犯了错,出现了状况以后你不要告诉他标准答案,你还是要告诉他的,你还是要引导他的;
第3个我们的自我内在的情绪,我们可以怎么样去关注连接,照顾自己,这是一个相对困难的功课,这可能得后续单独写系列文章再慢慢谈谈。
父母自我改变的正确方式
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让孩子跟父母有了以往没有的大量相处时间,但很多家长还是沿袭原有的传统听话模式与孩子沟通,传统听话模式具体指的是就是用讲道理、指责命令、建议给答案这几种形式与孩子沟通,但是这些对孩子根本就没有帮助。
所以从上网课开始一直到集中疫情过后开始复学了,很多孩子开始出现厌学情绪,写作业拖拖拉拉、心不在焉、时不时玩手机、玩电脑游戏,很多父母因为担心孩子的学习,就开始焦虑、生气了,于是听话模式就自动的开启了,结果是孩子根本就讲不听。
这种事情越来越多后,有些孩子慢慢地就不愿跟父母沟通了,甚至不愿意上学了,干脆一天到晚开始躲在房间里玩游戏,这个时候父母才开始意识到自己原来的教育方式用在自己孩子身上是行不通的了,开始反思自己的问题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父母掉入自责内疚的情绪当中了。
为什么这次疫情会让很多孩子的厌学情绪都集中爆发了呢?我个人是这么看待的,现在孩子的教育大多数家长都还是指望学校的严谨校风与老师的孜孜教诲。
但是且不知古语有云:“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意思是做父母的生了子女后,只顾着去养活他们,而不去教育他们,是父母的过错;做老师的教育学生不够严格,不能使学生有所成就,这就是老师的怠惰。
也就是说现在的老师只能负责对孩子的学习严格要求,孩子内心的情绪引导、价值观、是非观等,其实是需要自己的父母教导的。
当孩子有厌学情绪,通常的表现就是不愿上学不愿学习,整天玩手机沉迷游戏,父母要正确的引导孩子的厌学情绪,父母首先改变自己是必须的,但是父母有了念头后并没有去想:到底改变自己的什么?怎么去改变才有效?通过什么方式改变才真正适合自己?
同时大多数父母自我改变的初心都是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无论学多少技术方法,最终的着力点还是孩子身上,这里我要提醒的就是,如果父母为了改变学了很多知识用不出来,或者用出来孩子不接受,这对孩子问题是没有任何帮助的,还会让孩子更加疏离父母。
所以我们就会发现,并不是家长在孩子教育这块懂得越多,孩子就越优秀,一旦用不出来,家长只会更加焦虑、无助,就像孩子的学习努力了但成绩就是上不去,孩子就会形成自己很糟糕的自我看法,自我价值感就会不断降低,最终孩子对学习就产生了抗拒。
特别是正确引导孩子厌学情绪这一方面,我一直提倡用普通家长最容易入手、最容易精通的乒乓球式对话技术,来改善孩子的情绪,同时也让父母通过与孩子的对话带来觉知,达到改变自己的双重目的。
我个人不太主张普通家长都去系统的学习儿童心理学、教育逻辑、教育理念方面的知识,因为每个成人的理解能力,学习能力、时间精力都是不同的,试想当一位焦虑的妈妈或者爸爸努力学习了却拿不到内心想要的那个结果,大部分爸爸妈妈是非常沮丧的,他就会更加自责,他会给自己贴上个标签,自己觉得是一个失败的、不尽责的爸爸妈妈。
所以我经常跟家长说:学而不习,不如不学,学不能致用,也不如不学,当我看到很多家长掉到这样的学习误区里面,我都是惋惜不已,如果一味地让家长学习方法、理论、案例而不重视指导家长如何与孩子具体对话,这反而违背了我们一直提倡、呼吁的现代家庭每个父母学习家庭教育的初心,我这样说你认同吗?如果你有不同意见,可以在评论区留言。
跟沉迷游戏孩子讲规则
往往谈到这个部分,我通常就会举得一个例子,就是前年我朋友的儿子初二后突然就厌学了整天在家玩游戏,到现在为止我陪伴他快3年,那时他不愿意上学,因为一到学校门口他就心里难受感到害怕。
记得他当时打电话过来说:“我很害怕怎么办?”,我为什么一直提倡对于厌学的孩子,先不解决问题呢?假设你解决问题就会告诉她:“孩子啊,别害怕,相信自己,你一定可以的,你其实很优秀的!”,往往这样,孩子就会跟你断了连接。
我通常的处理方法就是,先倾听孩子的叙述再好奇的提问,让孩子不仅情绪流动出来,而且通过与我的对话形成觉知,当孩子有了觉知我再把规则带出来,跟孩子一起讨论,往往厌学的孩子就容易接受些。
过去当我们倾听孩子言语的时候,我们只听到了孩子不能去上学,而不是听到了他真正的害怕,所以先通过一个倾听再加上透过一个好奇让他慢慢的被大人接纳、了解。
第2个,在你不断好奇探索问题成因的过程当中,孩子通过叙述会有很多的情绪在这个地方被引导出来,被孩子诉说出来,这个诉说过程当中,孩子右脑当中情绪的碎片就会被整合,孩子就比较少情绪了,所以好奇跟倾听对厌学的孩子是有一个很大的帮助的。
当孩子情绪被引导出来后,你就可以渐渐地用温暖而坚定的语气跟孩子讨论规则了了,例如:如果接纳孩子在家自行安排学习,那么每天的学习、运动、游戏等时间该如何规划,这个是需要跟孩子共同讨论的,这样孩子才会因为参与感而带来自我价值认同。
我来通过下面的对话案例,来呈现如何跟沉迷游戏的孩子讲规则,为了保护隐私,我把孩子的名字用浩然替代。
厌学后的浩然被妈妈送到我这里,显得有点局促不安,也好像有点生疏,这是他第二次来我这里。
我问他怎么会答应来,他只是耸耸肩,表示妈妈要他来的。既然来了,我问浩然想要从与我的对话中得到什么?浩然明确表示,只是先来聊聊。
妈妈说明了浩然现在的情况,言谈中夹杂着指责、焦虑与担心。浩然偶尔回应一两句,多半是沉默。
我开始核对妈妈所说的情况:“情况真的如你妈妈所说的吗?”
“嗯”,浩然倒是爽快的答应了。
我提问:“你想跟我接下来的谈话,妈妈可以留在旁边听吗?”
“……”,浩然低着头,不说话。
“没关系的,你直接说啊,妈妈不会影响你的。”,妈妈在旁边焦虑的催促着浩然。
“……”,浩然抬头看了妈妈一眼,又低下头,还是不说话。
“我这个孩子,从小就跟我的关系最好了,跟爸爸倒是疏远些。”,妈妈接着解释。
我顿时明白了孩子沉默的原因,示意妈妈能否先到外面等一会,给孩子一个独立与我谈话的空间,妈妈无奈的嘟囔了几句,最终还是出去等孩子了。
我从浩然很害怕上学这件事开始,倾听了导致浩然害怕上学的成因,同时也从孩子的期望入手,进行较深入的谈话,谈他的理想,他的抱负,他对高中生活的想象。我也询问他,现在的这种情况,是否可以进入他理想的高中?
浩然坦白地笑着说:“应该很难。”
我欣赏孩子的坦白,问他既然想考上理想的重点高中,怎么现在妈妈说你反而开始沉迷游戏了?
浩然应该感觉到我的用词与语气,没有教训指责他的意思,因为我只是很认真地与他探讨这件事情。浩然也很认真地思索了几分钟,诚实的说:“因为我刚回家那会,我正在玩手机,妈妈突然走过来,命令我马上把手机收起来,赶快去写作业。”
面对孩子这没头没脑的回答,我好奇的问浩然:“妈妈那天突然让你把手机收起来,你内心的感受是什么?有烦躁吗?”
“没有”,浩然摇摇头。
我继续核对浩然当时的感受:“有沮丧吗?”
“没有”,浩然摇摇头。
我继续核对浩然当时的感受:“有生气吗?”
“嗯”,浩然点点头。
我询问浩然的观点:“你是在生妈妈的气吗?”
”嗯,妈妈总是很啰嗦,她总是不相信我,自从我不上学回家后就不准我玩手机。”,浩然回答。
我继续好奇探索:“除了生妈妈的气,你还有生自己的气吗?”
“我好像也生自己的气。”,浩然挠挠头,回答我。
“你生自己什么气啊?”
“哎,我就是觉得自己无法摆脱手机,也许我总是这方面做的不够好,不值得妈妈相信。”,浩然回应我。
我问浩然:“你能跟我说说,现在怎么看待当时你的生气吗?”
“哎,我觉得,当时不应该对妈妈生气,所以现在我有点焦虑和担心。”,浩然说出了他对生气的观点。
我询问浩然的观点:“你怎么现在会对自己当时生妈妈的气,感到有点焦虑与担心啊?”
“我希望妈妈能够相信自己,也希望妈妈能够好好地跟我说话,别每次都这么大声。”,浩然说出了他对妈妈的观点。
我询问浩然的观点:“那你现在有没有什么想对自己说的啊?”
“我想自己能够不要再沉迷手机游戏……”
我慎重地问浩然:“你愿意吗?”
他沉思了一阵子,表情坚定地回答我:“其实我可以,我也想这样。”
我好奇:为何在这么短时间内,就要决定不再沉迷手机了呢?难道以前没有想过吗?
浩然表示自己曾经想要努力,只是一直没有行动,刚刚谈话的时候,觉得自己可以振作起来。
我询问他:“若是你决定不再沉迷手机,要振作起来,你该怎么办?”
“我想每天先把落下的功课完成后再玩手机。”,浩然回应我。
我跟浩然确认:“你是想先完成功课后,再玩手机,对吗?”
“嗯”,浩然回应我。
我询问他:“那你打算每天玩手机控制在多久呢?我听你妈妈说,前段时间你玩手机总是玩到深夜1、2点钟啊,她很担心你的身体健康。”
“最多不超过两个小时吧,如果当天功课比较多,最多玩到夜里11点就不玩了。”浩然回应我。
我慎重地问浩然:“你打算改变了,你需要什么帮助吗?”
他说期望妈妈不要只是责备他,不要只看到他没做好的部分,能够多鼓励他,多肯定他。
听浩然这么说,我感觉他是一个纯真的少年,很直接地表达希望自己能得到鼓励,这是孩子明明白白的人格展示,清楚、直接、大方,且真诚而认真。
我走到外面,告诉了浩然妈妈刚才对话的内容,妈妈流泪了,也答应了浩然。
妈妈跟浩然后面再有了一次谈话,这次谈话,他们触及了彼此深层的感受,母子的内在有了交流,浩然表示自己很爱父母,也知道父母都很爱他,他希望自己能做给父母看。
我看到了浩然一份真心想改变自己的意愿,我也知道这份意愿,经常会被惯性阻挠,从而对自己失去信心,因此我在他向妈妈承诺改变的时候,再次进行较长的对话,以落实这个承诺,我们讨论出了一个适合他而且简单的在家学习计划。
总结:很多时候孩子厌学是因为父母的期待过高,导致孩子对自己的期待也很高,一旦孩子努力了没有做到的时候,孩子很容易落入悔恨的漩涡。
我希望父母亲能够在解决孩子厌学沉迷游戏方面,先不急着解决问题,而是透过好奇倾听孩子问题形成的原因后,再温暖而坚定与孩子讨论规则,虽然孩子可能会反复,但是真诚的希望父母亲能够以全貌的眼光看待孩子的改变意愿,让孩子能够懂得欣赏自己那份小小的努力。
作者:壹心大哥,亲子沟通资深教练,两枚青春叛逆期孩子的70后父亲。多年家庭教育实践经验,专注亲子沟通领域。分享有深度的案例,聊聊有温度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