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星期写作老师讲了通讯这一文学体裁,在我的印象里,海明威曾是一名战地记者,于是,我便去寻找了他的一些著作来品读。
一篇短篇小说,《桥边的老人》引起了我的注意,我便细细地读了下去。
海明威写作有一个特别著名的冰山理论。他曾说过:“冰山在海里移动很是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冰山漂浮在海面上的时候,我们只能看到它露出水面的一小部分,可是在水下,却潜藏着巨大的山体。海明威以此比喻写作:作家有八分之七的思想感情是蕴藏在文字背后的,真正通过笔端表现出来的,只有八分之一。如果作家能够处理好这一点,读者就能强烈地感受到这八分之一背的分量。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598708663984682368&wfr=spider&for=pc)
《桥边的老人》便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这一点,看似平铺直叙直白的对话和描写,实则背里都蕴藏着深厚的情感。对战争的厌恶、批判,对法西斯的痛恨、憎恶,对无辜受灾平民的无奈和痛惜,对自己不能略尽绵力感到愧疚、不安。而这丰厚的情感,都隐藏在这一问一答之中,略显单薄却又意蕴无穷。细细究来,仿佛每一句对话、每一个神情、每一个动作都在透露着一股反战的情绪和表达着反战的思想主旨。
海明威以第一人称的视角架构全文,使对话更显真实。以桥边的老人一人遭遇映射整个无辜受灾平民群体的悲惨生活。老人在极端困苦之下的迷茫和善良,更成为了鞭笞法西斯战争的藤条,一字一句、一言一行,皆代表着底层人民群众面对突如其来战争的态度。迷茫、不知所措、无所适从,"我只是在照看动物","只是"一词尤为精妙,一股无辜之情油然而生,令人潸然泪下。
我又明白了,通讯文学的抒情性,或许在这篇文章中,有着极为巧妙的运用。而这,也成了这篇文章传世的点睛之笔,直接将战争的残酷带到我们面前,给我们带来深刻的反省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