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选择这本书呢?
因为2021年4月份的一天,我被抖音上一段毛老师(河南省教育厅厅长)的讲话内容吸引。在河南省中原名师培训对象高级研修班上,毛老师讲“每家都有孩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教育学,因此教育是众口难调的。但是我们身为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剔除功利,回归教育的本源,那就是‘人之为人’,因此我们应该遵循教育规律,遵循人的成长规律。
教育应当是生命对生命的尊重
人格与人格的平等
情感与情感的共鸣
此爱与彼爱的交融
智慧对智慧的点燃
文化对文化的蕴泽
最后毛老师分享了《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的作者塔拉接受采访时的一句话“教育应该是思想的拓展、同理心的深化,视野的开阔。教育不应该是你的偏见变得更顽固。”
一番话瞬间吸粉无数。这部回忆录的英文名是“Educated(教育的意义)”,我一直以为这一系列的排比句是这部回忆录中的记录,将教育最纯粹的内涵表达的淋漓尽致。
这本书名列2018年亚马逊最畅销书籍首位,并在纽约时报最畅销社科书单上停留了110周。于是第一次和小哥去到书店的时候,就买下这本书,仿佛这本书有巨大的魔力,深深吸引着我。
塔拉家里有七个孩子,她是最小的一个。五个哥哥,一个姐姐,她和其中的两个哥哥都是博士,其余的4兄妹则未接受过教育。也许说到这里,大家会认为这是父母偏心,没让孩子读书?其实不然,这本书中记录的父母是典型的“信徒”,他们信奉上帝,不管人生经历的好的不好的,全都归结于这是上帝的旨意。在这样的家庭中,女性是没有地位的,孩子是不会被送去学校接受教育的,除非孩子自己提出并完全靠自己去获得教育的一切费用,期间仍需要为父亲的废料场工作。
在这本书的扉页,单独的一张,一排小字写着“献给泰勒”,泰勒是作者的三哥,是第一个决定要冲出家庭的这个氛围去接受教育的人,虽然性格似乎并没有那么刚毅,但好在还是受到了亲戚的照顾。而他应该是塔拉走出那片废料场的启迪者,并且像是塔拉精神上的支撑者一样。
我们会以为,作为家里最小的女儿,应该集全家人的宠爱于一身,但是塔拉在走进校园之前在家里的遭遇,使我每每想起便会毛骨悚然。她的二哥肖恩近乎精神分裂一般,对她好的时候他们是亲兄妹,对她不好的时候,对她无底线的羞辱。。。。。。然而她得不到家人的保护。
最终塔拉选择走进学校,并取得了博士学位。也许在常人眼中,这个从垃圾场出来的小女孩是多么多么的励志,就像作者说的,我们可能会用转变、蜕变、虚伪(因为她曾向周围人隐瞒她的一些事情)、背叛(塔拉和她的家人就像两条平行线)来形容全新的她的形象,而她将这一变化称之为“教育”。
读完这本书我迟迟不敢下笔,我怕言语并不能将我的感受真切的表达出来,肯定有很多是我顾及不到的。
而我反观自己的成长,也确信塔拉的结论,接受教育,是我们发生变化的最直接的因素。
曾经的我就像毛头小子一样,穿梭在屋后的山上,家附近的树我基本都爬过,爬高上低,一点也不象个女孩子,做事毛手毛脚,甚至有一段时间我觉得打架是一件特别酷的事情。(也许那就是我的叛逆期吧,真的是小屁孩儿一个,但是我真的从没有过和别人干架的经历。我还是比较受欢迎的,爱笑的女孩子,哪里会成为焦点呢)
但是父母对于我们的教育还是很注重的,我们兄妹三人在学习上取得的进步足够父母骄傲的,尽管我们并不是最好的。
我不敢想象,如果没有接受教育,我现在会是什么样子,也许是田间地头的一把好手,我坚信不会有现在的这种柔情。其实我们在身为学生的时候总是在抱怨学生生活的艰辛,好累,几乎看不到教育对我们的影响。但是经历久一点的教育之后,你再看,那些接受了不同层次教育的人,其间的差异是很明显的存在的。
这种差异的存在是客观的,我们需要思考的是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并且能够发自内心的去寻求缩小差异的途径,教育大概就是捷径了。
以前对于读书有排斥心理,总觉得那么厚的书,何时能够读的完。而不再是学生时,又开始慌张为什么没有好好多读一些书。
拿起书,自然而然得就会放慢自己得节奏,在这个快速节奏的社会中,保护好内心的那片纯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