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方式
参与性 实践性
●●●●
作者:懒先生
文章来源:原创
nav_scroll.png
多一点灵活
上一次我们谈了学习的内容,今天我们聊聊学习的方式。先来看看思维导图。
nav_scroll.png
关于学习方式
关于学习方式,我想从四个方面来谈:
一是,讲课的话,老师的讲解是不是能深入浅出;
二是,学习的安排能否参与性更强;
三是,学习的内容是不是实践的指导意义更好;
四是,学习的对象能不能找对人。
nav_scroll.png
关于讲师
我想一个优秀的老师不仅仅会讲,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做的如何。这是一个优秀的讲师的关键和基础,道理很简单,就是你一定先是一个会做的,其次,你是一个会总结的人。有的时候,我们经常会碰到会做事,但不会总结,这样的讲师一定只会讲述事情的经过,而不会总结提炼经验的实质点,那对于一般的学习者来讲,就很难听明白自己该去如何做,因为事情谁都见过,但临到自己头上就未必会去做。
其次,你会做事还会总结,那你还要学会讲。讲课是有技巧的,当然前提是你会不会做好课件,做课件的过程就是你讲课的过程,所以会讲还要了解培训的一般要求。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是需要突出重点的。一堂课下来,学习者能听进耳朵的一般不会超过三分之一,所以你讲课的核心要点是什么,就是让听的人要学会的最重要的是什么。这种方法是需要经过培训的。
如果你没有经过培训,那我有这样三点建议。
第一,你做事情的时候,最重要的动作是什么,你要讲清楚。
第二,你为什么做这个动作的原因,你要分析清楚并说明白。
第三,如果别人按你教的动作去做,该注意什么要说明白。
同时,不要希望一堂课能把你所有的东西都讲完讲透,有时候能讲明白重要动作当中的一个,其实已经非常好了。
nav_scroll.png
学习的参与性
讲课的过程中,互动的比例一般要占到整个讲课时间的20%。这个目的就是让学习者明白你这个业务动作或者理论要点,并且能及时反馈给讲师,使得讲师可以在接下来的课程中重点重复或者重点解释什么。
同时这种参与感要体现在授课前和授课后,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讲课就是那1个小时或者2个小时,在讲课前可能就要设置一些小问题,让学习者先去思考,并且能够把自己在工作中的方法经验做一些总结,或者带着问题来。这点我们有时候往往容易忽视。
授课后,留问题,让大家回去思考,我想大家都能做到。可关键的是,这些问题大家思考后,作为学习的组织者或者讲师是否会及时和大家进行沟通和反馈就极为重要了。否则,下一次,谁还会去思考你留下的问题。同时这些问题的思考要能够转化为工作的方法和计划,那就是极好不过的了。
nav_scroll.png
学习的实践性
企业的学习在根本上是实践问题的解决,一定不是理论的探讨。对高层而言可以来学习理论,并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对执行层和操作层,更应关注的是工作中的问题,实操中的问题。这些问题怎么解决比较好,是核心。而这些问题不是依靠一个工作指引或者标准来自我解决的,你总结的写在纸上的东西是没有生命力的,好学的人会自己去研究,但对大多数人来讲,可能是需要你不断重复地培训才能去做到的。
空谈理论和简单的拿来主义解决不了企业自身存在的现实问题,必须是结合工作的实例来进行培训和组织学习,让大家能够把自己的问题摆出来,并且通过学习去了解自己解决问题的条件和资源,学会一种做事的逻辑,或者说思维,这才是关键。
方法简单来讲,就是要有案例,通过解剖案例来分析进程中的每一个动作和每一个动作的必然结果,然后分析好这个动作所存在的条件限制,然后解答正确的方法。那对一个学习者来讲,是知道了过程,也知道了原因,以后就会记住如何去处理问题。对于一些基础知识的学习,应该让学习者在上课前就自己学习,上课时更多地应该来解决问题。
nav_scroll.png
学习的对象
企业学习有的时候是很花成本的,比如你请了外面的讲师,那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可能你觉得请都请了,不如让更多的人来听听,总比不听好吧。那我可以告诉你,你错了。
错在哪里呢?这样一种安排你会打击到真正合适的学习者,使得整个的学习过程没有参与感;其次,对于能力不到的学习者而言,这简直就是受罪,因为不到那个层面,他听不懂;第三,对于能力超过的学习者而言,他觉得太浅显。无论是超出的和不到的,都会影响学习的氛围,反而让老师无所适从,也让愿意互动的人不愿意互动。
除非是大的概念性的宣导,一般情况下,针对性的学习不能超过50人,有时候专题研讨式的学习不要超过20人。否则学习的效率就会打折扣。
nav_scroll.png
为工作而学习
「具体的学习方式,在上面隐隐约约谈了好几种,再总结一下:
授课式:老师讲为主
研讨式:一个主导者,大家参与互动
座谈式:和第二种的区别在于互动性更强,类似头脑风暴
拓展式:通过非专业方式的方法学习实践的基本逻辑
大概的模式就是这几种,只是我们还可以变通。尤其在头脑风暴的座谈式中,现在还有世界咖啡呀,拆书会呀,等等。具体的方式不要在于具体是那种形式,而是做好参与(课前、课后),做好实践(与工作的问题,目前业务的瓶颈),那就是一种好方式。要避免一种,形式很好,学习者很开心,但实际学不到什么东西的形式主义。
总之,万变不离其宗,都是解决实践性和参与性的问题,都是奔着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去的,其实理论的学习也是这个目标,凡是在企业组织的学习,对业务的跟踪和倾斜这是一个根本的铁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