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ve me a child until he is seven,and I will give you a man.”
这是一个英国的谚语:给我一个7岁的孩子,我可以告诉你他长大后的样子。
类似于中国的“3岁看大,7岁看老。”
1964年,导演迈克尔•艾普特采访了英国14位7岁的孩子,他们来自社会各界不同阶层的家庭,艾普特每隔7年会回访一次当年的孩子,记录他们的现状。
他要进行一项伟大的追踪研究,他想要找到一个答案:一个人的出身阶层,能不能决定他的未来?
艾普特将这个采访记录,整理形成了一部长大半个多世纪的纪录片—《人生七年》,剧情每7年更新一集。
它真实的记录了这些孩子从儿童到少年、青年、壮年、到中年的历程,没有丝毫演戏的成分。
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这14个孩子在7岁、14岁、21岁、28岁、35岁、42岁、49岁、56岁、63岁时的真实状态。
这些孩子,有的来自伦敦富人区,有的来自中产阶层,有的来自贫民窟和福利院。虽然他们来自不同的阶层,但言谈举止气质面貌却大相径庭。
但在他们7岁时,几乎每个人都一样,无忧无虑,天真活泼,讨人喜欢。
有的想当宇航员,有的想当律师,有的想当科学家,有的想周游世界。
但这部纪录片,传递出了一个相当无情的事实:阶层固化——穷者越穷,富者越富。
来自富裕家庭的孩子,几乎都考取了名牌大学,工作后薪水丰厚,家庭幸福美满。
来自中产家庭的孩子,长大后成了公务员,当了教师。而来自贫民窟的孩子,没有上大学,当了搬运工、建筑工,工资非常低。
只有两个“漏网之鱼”:一个是底层农民家庭的Nick,通过学习成为美国名校的教授,成为中产家庭,突破阶级;另一个是中产阶级家庭的Neil,高考失败从大学辍学后为流浪汉,沦为底层。
有人说,看这部纪录片好像看恐怖片一样,它给我们机会在短短时间内,看一个个人的成长与衰老,9部看完,恍如隔世。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只是单纯的表达阶级固化,或许也不会在社会引起剧烈反响。
01
寒门真的很难出贵子吗?
我们不得不承认,阶层不同的孩子之间的确存在不公。
一是资源分配的不公;而是见识天然的不公。
上层阶级的孩子通过家人的言传身教,他们的认识和环境影响是他们成功的最大资本,同时迈出的每一步也都有资源的配合。
7岁时,上层阶级孩子开始看《金融时报》、《观察家》等知名期刊,上私立中学,并参与股票。
他们可以清晰的预估自己以后要上什么大学,从事什么职业。
底层家庭的孩子不知道大学是什么,同时称打架很重要。长大后成为驯马师,希望明天不会挨打。
上层孩子仅仅通过其得到的信息可以岁自己的人生做出准确的预估,下层孩子对于未来的预估又贴近了现实。
从这点来看,能够让寒门孩子打破阶级的第一样东西就是:见识。
思维不困于当下,更坚定的信心,更多的行动,才可以弥补资源分配的不公。
02
教育对成长的重要性
作为唯一一个突破阶层的Nick,14岁接受采访时,他害羞的不敢直视镜头。
21岁接受采访时,他已进入牛津大学物理系学习,对未来充满希望,侃侃而谈。
再往后,他成为了一名教授,从贫民阶层直接跨越中产阶级。
而其突破阶级的重要原因就是:教育。
虽说父母均为农民,但都非常重视教育,把他送到了伦敦市内的寄宿学校读书。尽管他过得不开心,但仍坚持刻苦读书。
《人生七年》当中,有一位来自富裕家庭,后来成为了一位著名律师的孩子说:
“你无法确定留给下一代什么财物,但至少给了他们好的教育,他们终生都可以受用。”
没错,父母无法保证孩子永远衣食无忧,但好的教育没人可以夺走。
这点目前也是父母们之所以开始注重孩子学习成绩的原因,虽然孩子即使考上名校,也不一定有很大的成就。
但至少他们有了和精英们站在一起的机会,那成功的概率不是更大些吗?
03
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
促使富裕孩子和贫穷孩子拉开差距的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原生家庭的成长环境。
作为记录片中唯一一个滑落阶级的Neil,大概是最让人心酸的画面。
中产阶级出身,7岁的Neil接受采访时,脸上洋溢着可爱的笑容,语言表达清晰。
7岁的他表示自己不喜欢孩子,因为他们会把家里弄得脏脏的。
但从14岁开始,他的笑容消失了,经历了抑郁症,大学辍学后开始流浪生活,靠政府救济金生活,镜头前的他身体不停的抖动,呼吸急促,身上流露着急躁的情绪。
他经历过几段感情,但没有一段是长久的,最后也终身未娶。但他仍旧渴望感情:亲情和爱情,只是他好像丧失了爱的能力。
而在56岁那年,他也道出了导演心中的14岁之谜,父母感情不好,后来离婚,他也断绝了与父母的关系。
他觉得父母最大的错误就是没有教会他任何生活技能,导致他必须自谋生路。但在镜头前他并未埋怨父母,因为父母本身的性格也有问题。
他的父母对他很严厉,会非常严肃的惩罚自己。母亲则情绪化,造成他们已无法沟通。我们可以推测 Neil 小时候因为淘气经常受到父亲严厉的惩罚,同时得不到母亲有效的关爱。
他认为自己是糟糕的,同时父母无休止的无效争吵,使Neil的心灵受到伤害,并影响他的一生。
在他28岁时,他依旧表示不会结婚,他认为孩子会遗传他不好的基因,即使妻子人格康健。
所以他在7岁时说自己不喜欢小孩,没想到7岁的童言一语成谶。
写在最后:
阶级跨越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它是一代人的努力,作为父母只有把自己这一段赛道跑好,顺利的把接力棒交到孩子手里,才有可能实现阶级的跨越。
—END—
作者:尔尔
公众号【左尔】
文章均首发于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