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文质兼美,长句短句错落有致,读来琅琅上口,音韵和谐。我喜欢这篇文章创造的宁静和谐的氛围,喜欢它描绘的浪漫奇异的桃林美景,喜它欢勾勒的纯美至善的人际关系,喜欢它如沦如霞如烟如虹的文字风格。
从教二十载,已多次带领孩子们学习这篇文章,从最初的照本宣科式的翻译、概括段意、明确写作意图,到13年时带领孩子们走进桃花源后又走进陶渊明,理解陶渊明作文时的那份凄苦和心中的那片明媚。我们以陶渊明为内容做了专题阅读和专题写作,孩子们或诗或文,文笔透着华彩,东篱下的菊花,黄昏时的一抹晚霞,南山下的豆苗,银月中的荷锄,日夕下相与还家的飞鸟……温情、恬静、悠然、自得。返璞归真,物我两忘。“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当然也有,“短褐穿结,不蔽风日”的忧叹,亦有“不为五斗米”的刚正不阿、清高倔强……哦,一位史册上的隐者,亦成了一种文化,陶渊明三个字,就是这种文化的符号。
今天再来执教这课,我仍是诚惶诚恐,又加上是在录课教室上,一开始,心里还有点紧张,导课说的也不流畅,以至于还忘记了出示目标。好在一两分钟后我便进入状态,读课文,检测译文,欣赏桃源感受景美人乐,理解作者的理想。四十五分钟,我们紧张有序地完成了一系列任务。
检测环节,我让文化和家明做主考官分别检测男生和女生两个大组,文化负责前两段,家明负责后两段,若是哪个重要词句漏掉了,我就在他或她提问过后再补上去。这个环节,我看同学们状态很好,精力集中,答题比较流畅,声音比较洪亮。分析环节,我趁同学们自学时先板出到黑板上,1、概括各段内容,思考本文的线索是什么?2、桃花源的景如何?桃源的人们生活状态和精神状态怎样?他们的性格怎样?(请从文中找出根据)3.你怎样评价桃源?4、想象一下文章第三段渔人对桃源人说了什么,桃源人皆叹惋?5.从最后两段看桃源存在吗?作者为何虚构这样一个地方?同学们自主合作后展示,展示中又读,整个气氛比较活跃。下课铃声响起,我布置作业:写一写自己心中的桃花源,尽量用上文言词语。
整个来看,整节课学生状态不错,发言人数多,问题展示比较准确,课堂没用多媒体,但还是上的“实”的。不足之处是最后有些太仓促,没有让学生展开来说,如果开始别给学生留翻译的时间估计就可以了。
总之,《桃花源记》虽然结束了,但对陶渊明的学习并没有结束,还要带领孩子们读陶渊明,写陶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