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被您所刷屏的朋友圈,都是对您愿望的终极回复

01

2017年12月14日上午,台湾诗人余光中在台因病逝世,享年90岁。

许多人都在自己朋友圈里,转发他那首被选入语文课本的著名《乡愁》,纪念这位作家、诗人、翻译家、评论家,祝老人一路走好。

这位一生淡泊名利,只是读大学时就立志当个作家的老人,真的用一生践行了自己的梦想,而今去了天堂与自己亲爱的母亲会合。

余光中是在三十岁那年,失去了自己母亲。这对有深深恋母情结的余光中,曾是生命中最大的打击。

尤其是那个时候,自己的长女尚未满月,祖孙俩尚未得以相见就阴阳两隔,这成为余光中心里一辈子的痛。

其实,余光中从小就非常的依赖母亲。

早年在南京时,母亲不小心动了胎气,以至于余光中提前到达了这个世界,母亲也在生他时,吃了不少苦。

童年的记忆,都是为了与父亲会合,小小的余光中和母亲伴随战乱一路逃亡,一起去找爸爸的路上,母子俩就是彼此的依靠。

母亲在这个过程中,还不忘放弃对他的英文普及,以至于后来上了中学的余光中,就能完整背一本《英汉词典》。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很少能有女人,能像余光中的母亲这么淡定。不是只想着保命,就忘记对孩子学习知识认识世界的滋养。这让余光中从小就有了非常好的学识教养。

后来考大学时,品学兼优才华出众的余光中,被北京大学和金陵大学同时录取。可是依恋母亲的他,最终选择了金陵大学,这样就可以常伴在母亲左右。

这位操劳了一生的师范女毕业生,用自己的勤劳与善良,构建了余光中一生的品行根基。

随着余光中的诗红遍台湾后响彻中国,这位写在余光中诗里的女性,开始被我们熟知。

02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这首红遍国内大江南北的乡愁,从小小的邮票到长长的海峡,从新娘到母亲到祖国,可谓是意境丰富,感人至深。

余光中生前自己接受采访时,曾表示这首诗是“蛮写实的”。因为他小时候上寄宿学校,要与妈妈通信,婚后赴美读书,需要坐轮船返台,后来母亲去世,永失母爱。

诗的前三句思念的都是女性,到最后一句,想到了大陆这个“大母亲”,于是意境和思路便豁然开朗,就有了“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一句。

这首别开生面的诗,一现身就引来了众人惊叹,但这一切都源于诗人自身的情感积淀和人生体悟。

除了这首耳熟能详中国人几乎人人会背诵的《乡愁》,余光中还有千余首诗问世,因为在美国留学时受轻摇滚乐的影响,他的诗歌里还有一种音乐的节奏,琅琅上口。

后来不少被改编成歌曲广为传唱,其中罗大佑的那首《乡愁四韵》最为出名。

著名的歌唱家王洛宾也曾选余光中的诗进行谱曲,创作过程中连连感叹:“诗人的诗,比自己先回到祖国,这对诗人来讲,是一种何等的幸运。”

余光中一生创作的千余首诗,有三分之一是描写爱情的。爱情这件事,自然离不开女性角色的塑造。

可见余光中受母亲的影响,对女性角色保持着一种高度的敏感。

话说他一生都对女性特别的尊重,和女性也特别有缘。他的妻子是他的初恋,也是陪伴他一生的挚爱。

他有四个女儿,每天和五个女人朝夕相处,他笑称自己是在“女生宿舍”生活。

受父母的影响,四个女儿都学业有成,学术成绩令人羡慕。每次毕业的时候,给一批批女学生送别时,他总会笑称:“别以为毕业了,我们的关系就中断了,以后开介绍信、当证婚人、给孩子取名我这'售后服务'可全了。”

据说他的课东西方文化兼备,生性浪漫幽默,所以他的课座位“一座难求”,成为了学校的一段佳话。

文学大师梁实秋非常欣赏他的才华,也因此对这个学生多了许多指点。

在大师的引领下,余光中更多去吸收现代诗的营养,最终成为了著名诗人,梁实秋曾这样评价他:“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

03

一个总是穿着西服打着领带,英语比普通话还溜的余光中,其实骨子里却特别的传统。

他热爱着一切中国的古典诗词,早期的诗歌受《诗经》影响也颇深,他说中国的作家一定要会写诗,看看古典名著就会知道,小说离不开诗。虽然现代诗直白,有更多的人能懂。但更经得起时间考验的还是中国古典的诗文。

“所以我写诗写文,都酌量用点古典的好处,这样比较耐读一点。在民进党执政的时候,要把国文课中的文言文锐减,把《论语》、《孟子》变成选修课,我就写了很多批评文章,好几个回合过招。很幸运,媒体站在我这边。”余光中如是说。

想起这位老人生前的话语,我突然明白了大家集体朋友圈不停刷屏,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怀念余光中时,背后藏着的,正是余光中一生所追求的一种用诗去表达,共同的文化记忆与身份认同。

“我是一个中国人,能写中国诗,是我的骄傲。”同理,我是中国人,能懂中国诗,也会是我的骄傲。

就像《中国诗词大会》顾问郦波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诗词大会的背后是有一个民族的记忆与情感历史的。在看节目的过程中,个人结合自己的成长历史会有情绪释放,所谓“共鸣”,就是不论你是什么阶层、身份、年龄,在你的记忆里总会有一些少年时期的诗词记忆,所以你看节目的时候,就会产生这种共鸣。

也许当我们,开始对这些诗思考时,就是一个从共鸣到共识,背后是文化认同的过程。

因此我们在刷爆朋友圈的同时,除了祝先生一路走好外,更多则是一种被诗歌唤醒的感动情绪。

这样的文化认同也注定能让我们彼此链接的更紧,读诗品诗爱诗,才是中国式最含蓄浪漫的诗意人生。

感谢先生留下的这些美好,也因为这些诗歌,您从来就不会远离我们的生活,真正实现了跨时空的永生。


阅读完喜欢请点个赞,如果能选关注,必是真爱啊!

作者妮妮:

曾任记者多年,获行业内最高大奖。

12岁帅哥的少女心辣妈,有深度的话痨达人,真诚幽默的非著名阅读推广人。

欢迎与妮妮交流阅读与生活。


本文图片选自网络,谢谢原图作者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