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柔弱者,生之徒。刚强者,死之徒也。可见摄生之道,致柔而已。所谓水火既济,坎和离相交者。☲离,心火炎上,☵坎,肾水润下。两者背道而驰,性格刚强与柔弱正负相反。
人之腹中水独多,居十分之七,小学科学课本也是说水占人体70%左右,火二,君火相火。易后天八卦,离为君火,即心火。为实火也。内经命门火。即相火。为虚火也。
老子最后倒骑青牛出关,其实非常合乎易经,老子学问体悟也是源于《易经》,下经三十四卦,修到彼岸,就是第63卦既济卦,水上火下,让火往下走不就是违反了事物的本性倒过来了吗(金庸会起名曰:乾隆大挪移),天地人三才,在天地曰乾坤,在人世曰坎离,专气致柔就是坎离大挪移。人生的意义,就是高举心性的火把,心动不如行动起来,用智慧解决一个一个的问题。问题就是❌,两个❌堆起来就是爻,然后积爻成卦,要解决问题,就需要“学”和“习”,孔夫子开篇第一句:学而时习之,多了一个“时”怕大家沾染上陋习、习气,佛家叫成见心,庄子曰不见已过,那样还不如不学…
(回到正题,专气致柔)五脏六腑以及周身,因君相二火之煽拂。无一处非火之所不能到。火盛则病。中医所谓某处有火,西医所谓某处发炎。可见火虽散乎周身,亦不减水之力之聚也。如人生缺少水分则便干枯。缺少火力,则消化不良。水火既不可缺,又不可过于刚强。若任其性,炎上润下,即易所谓未济。
其能耐久长着用乎。老子读易得问,师其意曰:专气致柔,即气沉丹田与心相守之法。丹田者,丹窍也,心在窍中,水在上,是以火温水,不致就下为患,反得化气之妙用。水在上,是以水济火,不致炎上为害,反得温养之化工,谓之既济。坎离既济,则专气致柔之功成矣。不令水火背道而驰矣。
何用专气方能致柔?曰:专气之用莫大与,姑约言其尤者。一、丹田者。不过若一气囊耳,如气不沉丹田,则囊瘪而不赖,然虽有丹田不能用也。纵欲以心火相运,注乎丹田,亦不可得也。一、心若不与气相依,则渺茫无所注其心力,又安知其能到丹田与否。是以专气沉于丹田,尤须与心相守,方可致柔矣。
专气致柔对人的身体有何裨益?老子已自解,曰:专气致柔,能婴儿乎。婴儿者,人类之苗种也,生生之意未已,是以柔而且弱,亦犹草木之萌芽矣,及其壮而至于老,不复又生生之意,则刚强矣。若木强而易折,接下来的每天都是生命最年轻的一天,其复能婴儿乎。婴儿之体,浑一纯阳而已。纯阳即气旺,气旺则血足;气旺血足,则筋柔。筋柔者,婴儿之身体表征也。
成年人想要,能婴儿乎,专气致柔而已。挽狂澜于既倒,续慧命之将绝,亦不出乎水火既济之功而已。
柔是什么?虚虚实实。怎么体现,需要付诸于形和势,《孙子兵法》前三篇:第一篇《形》、第二篇《势》、第三篇《虚实》,然后运用起来对自己叫“知己知彼”,对对手叫“兵不厌诈”,传统文化厉害之处在于都是相通的。
专气致柔到底是什么一种操作?
气宜鼓荡,神宜内敛。解释曰: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有气则无力,无气则纯刚,就是说鼓荡即以我体内的炁与空气相摩荡,则有进乎运气行气,气遍周身。神敛更有助于专气之功,但也只能达到炼精化气,未能达到浑一纯阳之状态,因为意在精神不在气,无气则纯阳刚。
如此说来“专气致柔,能婴儿乎”,祛病延年益寿是它的末,不是本。
变成一个不生病的人,舍本逐末而已,很容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