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送礼之人,都是想通过礼物向对方表达回报和敬意。但是这份礼物一定要恰如其分,如果处理不好,非但达不到目的,反而会适得其反,引起对方的反感和误会。
德国总统吕布克,在任期间曾访问过非洲岛国马达加斯加。吕布克的来访,受到了盛大的欢迎。马达加斯加人在首都塔那那利佛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
面对东道主的热情,吕布克在欢迎仪式即将结束时,向马达加斯加人民送上一件昂贵的礼物,一件德国刚生产的彩色电视机。
但是,让吕布克始料所不及的是,当他宣布完礼物之后并没有听到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听到的只是一片不满和怨恨。这让他大惑不解。
原来这个非洲岛国工业十分落后,全国连一个电视台都没有,更别说播放彩色电视了。他们把这件“昂贵的礼物"看成是对他们国家落后的讽刺和鄙视,所引起的愤怒就可想而知了。
我常想,礼物的价值也许不在于它的市场价格有多昂贵,外表有多华丽,而是送的恰逢其时,恰如其分。一般而言,雪中送炭总比锦上添花要好。送给饥饿的穷人一个救命馒头要比请富人吃一顿大餐更有价值。吕布克所犯的低级错误是他和他的访问团队在没有认真了解对方国情的情况下,送去了一件看似昂贵的无用之物,引起对方的反感和怨恨是必然结果。
我常想,我们中国人是一个讲究礼尚往来的国家,什么时节送什么礼物,对什么人送什么礼物,都是十分有讲究的,如果用错了就会遭到耻笑。比如正月十五你给人家送去月饼,八月十五你给人家送去元宵,都是不合时宜的。同样的,你给一个腿上有残疾的朋友送去一条体型裤,给一位健康的老人送去一个拐杖,也是不合身份的。
我常想,送礼的学问不在礼物的价值和礼物的数量,既然是代表情义,就一定让对方体面而有尊严的接受。
曾经听到过一个小故事,那些援助非洲的人,为了让那些在贫困线上挣扎的孩子有尊严的接受他们的馈赠,不是将物品直接送到他们手里。而是先让他们帮助做一些简单的劳动,然后再发给他们物品。让他们感到,是通过自己劳动获得的东西,感受到不是在领取别人的施舍。
我常想,在礼物的选择上,送一次消费的东西比送贵重的物品好。假如朋友也有个保鲜期,一次性消费的礼物,比如吃的东西,吃过就完了,不再想着谁谁送的了,既使朋友走散了,也不会留下尴尬。可是,如果对方送的是代表恋情或其他深厚友情的贵重的纪念品,分手以后就是一件纠结的东西了。扔了吧,舍不得;留下吧,难免勾起不必要的回忆!
于是古人总结出两条哲理:千里送鹅毛,礼轻情
意重;君子之交淡如水。前者
是说,远道而来的礼物,虽然像鹅毛那样轻,但是代表了浓厚的情意。后者是说,有觉悟的人之间,像水一样透明,根本不用送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