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隐秘的角落》改自《坏小孩》,但它们是两部非常不一样的作品。
1.人物经历和性格
原作中,小孩们的处境更为残酷。普普自小受到母亲的虐待,到了孤儿院又被院长性侵。朱朝阳更是从未得到过剧中那般的父爱:陪他游泳、在他被张东升劫持的那刻选择去救他,告诉他要活下去。
原作中的张东升是一个被妻子背叛而起了杀心的人,为了保持住他来之不易的财富和新生活而不择手段。他扮演着孩子们的“好叔叔”角色,让丁浩和普普放松了警惕,并决意杀掉他们。秦昊饰演的剧中角色跟原作相比,反而有了几分铁憨憨的味道,为了凑三十万块钱去借了高利贷,觉得自己被三个孩子欺骗而恼羞成怒想杀人。
原作中的朱朝阳是全书的绝对主角。虽然作者并未对其心理进行描写,但从冲动杀朱晶晶到有计划弑父,到最后那场牺牲了两个好友的反杀,读者能够非常鲜明地感受到他状态的变化。剧中的朱朝阳很多的东西是模糊的,我们并不清楚他内心作何感想,需要自己去做出解读。
2.坏与恶
我们的口语中很少出现“恶”这个词,“恶劣”、“恶人”这都表示事情的严重程度远超“坏”。电视剧的改编是很含蓄的,几乎感觉不到孩子主动作恶的部分。而作者在书中借朱朝阳的口,直白地讲出了小孩的恶。
“在成年人眼里,小孩子永远是简单的,即便小孩会撒谎,那谎言也是能马上戳穿的。他们根本想象不到小孩子的诡计多端,哪怕他们自己也曾当过小孩。”
原作贯彻了朱朝阳的自我认识,展示了几乎在没有人力干涉的情况下,小孩可以“恶”到什么程度。电视剧在立意上往回拉了一把:首先是展示了朱朝阳“恶”的生成,父、母、后妈等在其中分别是怎样的角色;其次是陈叔(警察)和严良的互动,拉开小孩和“恶”之间的距离。
以往,我更多会去思考小孩的恶是纯粹天生的,还是后天被社会所塑造的?看完这两个作品却更想问小孩为什么要去“作恶”?普普被性侵,朱朝阳被父亲的妻子再三逼迫却求告无门,这些是连大人都难解开的困境。如果不求助于“恶”,不求助于暴力,还有什么办法可以保护自己免于被摧毁?
3.结局
原作的最后,严良在是否要告发朱朝阳这件事上犹豫。替他保守秘密,也许他真的能过上全新的一生;告发他的后果,却不敢细想。电视剧的结局则是问观众:愿意相信童话还是残酷的现实?
虽然都是开放式结局,但原作更有代入感和现实意义。假如我们遇到了这样的一个孩子,是愿意给他重来的机会,还是希望他得到法律所规定的惩罚?不告发,能保证他以后不再杀人吗?告发了,假如他过得不好,又是否对他负有责任?
以上是作者传达给我的顾虑,也许朱朝阳的部分经历来自于他自己,所以他对这个角色倾注了不一般的感情,让严良代替他犹豫不决。于我,我依然希望朱朝阳去面对他所做过的那些事,尤其是本可以不用丧命的普普和丁浩。
PS:全书有两个部分我印象深刻:(1)关于弑父的讨论;(2)日记中对普普和丁浩的诋毁。这是我最不能原谅朱朝阳的一件事,这种“我的好朋友伤我最深甚至让我丧命”的桥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