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会利 焦点讲师班五期 洛阳 坚持分享第707天《我看到的和我感觉到的……》2018.10.14
我们看到的未必是真实的世界,所以对待一件事情、一个人,当我们加入了自己的意见、看法和评判的时候,我们可能已经在无意识中贴了不该贴的标签,做了不该做的评论,影响了不该影响的人。
我们看到的未必就是真实的,比如两个人在打架,我们看到的表面可能是让我们倾向于同情弱者,但是也许背后是那个看似是弱者的人真的做了不可饶恕的事情。之前曾看过一个视频,一个孩子在学校被另一个孩子骂他的妈妈,于是这个孩子举起拳头打了另一个孩子,结果班主任告到家长那里,家长责备孩子跟人打架,孩子几次想要辩解说出原因,家长都没给孩子机会,让本来维护妈妈的孩子受了不白之冤。如果所有人都能尊重一下客观事实,也就不会只看到表面现象,而是会了解一下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当我们把偶尔看到的情况加入了主观的评论之后,也很容易让我们一叶障目,比如偶尔打架的孩子会被我们当成是一个捣乱分子,偶尔拿了别人东西的孩子会被我们冠以小偷的名声,一段时间不去学的孩子会被当成是厌学,心情不好喝酒的人会被当成是酒瘾等等,所以我们要有意识的觉察自己是否又陷入了预设和贴标签,也要觉察自己是在客观的叙述我们看到了什么还是在表达我们的看法。那么二者有什么区别呢?举个简单的例子,当我们看到一个女孩走过来,假如我们说有一个女生身高1.65米,头发长长的,穿着蓝色的裙子,背着双肩包等等,这就是叙述客观事实,但如果我们说有一个女生长得很漂亮很有气质,背的包很特别像学生一样,那么就是加进了我们的主观感受。而在前者的情况下,因为是客观事实的描述,所以对于这个女生的看法每个认识不一样的,但是后者我们所说的漂亮可能在另一个人眼中就不一定如此了,所以我们能代表的只是个人的看法和感受而已,所以如果真的要说的话也要在尊重客观的基础上,加上“我认为、我感觉”之类的字眼,如此别人才更容易接受。
在焦点学习的过程中,老师也多次给我们强调,行为不等于人本身,不轻易下结论,不贴标签才能更全面的看待一个人,那么对学生对孩子是不是也是如此呢?
当然,以上的观点也只是我个人的感受和想法而已,仅代表我自己。
最后分享一首我个人喜欢的一首诗:
我见过
有个人有时在下午睡觉,
在雨天不出门,
但他不是个懒惰的人。
请在说我胡言乱语之前,
想一想,他是个懒惰的人,
还是他的行为被我们称为“懶惰”?
我从未见过愚蠢的孩子;
我见过有个孩子有时做的事我不理解
或不按我的吩咐做事情;
但他不是愚蠢的孩子。
请在你说他愚蠢之前,
想一想,他是个愚蠢的孩子,
还是他懂的事情与你不一样?
我使劲看了又看但从未看到厨师;
我看到有个人把食物调配在一起,
打起了火,
看着炒菜的炉子一我看到这些但没有看到厨师。
告诉我,当你看的时候,
你看到的是厨师,还是有个人做的事情被我们称为烹饪?
我们说有的人懒惰另一些人说他们与世无争,
我们说有的人愚蠢另一些人说他学习方法有区别。
因此,我得出结论,
如果不把事实和意见混为一谈,
我们将不再困惑。
因为你可能无所谓,
我也想说:
这只是我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