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小说乱云润生第二百三十七回
乱云润生 第三十六章
辛亥革命风起云涌大清倾颓
驱逐达虏风声鹤唳滿旗匿迹
第二百三十七回
1911辛亥猪年,赤绍宗在家乡渠阳赤阳庄与父亲、哥嫂及两个可爱小姪娃热热闹闹地度过了金猪春节。彼时,阖家团圆温馨氛围尚萦绕在心头,可谁也未曾料到,这一年将是天翻地覆的一年。新春过后,二月二,龙抬头,赤绍宗便匆匆返回沽回,继续投身于他的唤醒同胞文化救国事业之中。
刚回到沽海,赤绍宗就感受到世道艰难。物价如同脱缰的野马,疯狂飞涨。仅仅房租一项,前两年他在官报局的租房才三块银元,今年猛涨到五块大洋,这对他来说,无疑是沉重的负担。交完房租后,手头仅剩下的几块钱,更是省吃俭用,日子过得捉襟见肘。在这般艰难的处境下,他内心的焦虑如影随形,但即便如此,他也未曾放弃对生活的希望,依旧努力以写生创作维持着生计。
辛亥猪年龙头节,已到1911年3月2日,随后在上旬中,赤绍宗与同住金家窑的至亲表叔赤增清择日,互拜新春聚餐畅聊叙旧。並携礼品拜访几家报刊编辑部的朋友,初衷都是为自己前途铺道提前应筹,生活顺当后,3月中旬,赤绍宗便展开选题材采风之路。
近水楼台先得月,拜访《北洋官报》编辑时,朋友顺手给他今年前二月报纸,赤绍宗又从表叔赤增清那借来《大公报》回家聚精会神一张张浏览,细致优选题材旨投稿。
《大公报》本地新闻报导更显鲜明激进,叙述指出:1911年的沽海,宛如一座即将喷发的火山,表面看似平静,实则暗流涌动,关乎国家命运与未来变革,正悄然酝酿中。《大公报》报道以1910年12月事件开始;
12月15日下午,东三省籍在沽学生函请各省学生与奉天代表共开茶话会,一千三百余人与会。董之威等发表演说,与会者热情奋发,公决全体进行第四次请愿,立即组织全国学界同志会,推举温世霖为会长。
之后,各校学生和学界请愿同志会均开会,多数主张激进,军医学堂学生方宏蒸自断左手中指,用鲜血书写“血诚”二字;北洋法政学堂学生江元吉割下左臂肉一块,以鲜血大书“为国请命,泣告同胞”8个字;继又有杨可等十余人割臂刺指,书写血书;北洋师范学堂学生杨畅时自刎,为人救护。同学们热血奔流,踊跃签名,倡议罢课,推举代表,准备游行请愿。一切进步的爱国青年学生都投入了这场运动,当时,李大钊、白坚武做为北洋法政学堂的学生代表。
19日,学界发出公启,指出国民奔走呼号,惟恐中国灭亡;“而政府丧心病狂,惟恐亡之不速”。“造原动力者确为学界。学界唯一之手段曰全国学界罢课,共谋对待,希图进行”。亡国的危险使青年学生出而承当了请愿的主力军。20日,3859名学生在全国学界同志会会长温世霖、谘议局议长阎凤阁和商会总理王竹林带领下,打着各色旗帜,高举着“立宪救国”“速开国会”等标语,呼喊着“誓死请愿”等口号,游行至督署请愿。直隶总督陈夔龙极不情愿地答应代奏。
20日,朝廷电令陈夔龙宣示不准再联名要求代奏。陈夔龙立即照办,声言再聚众要求,就是“意存扰累治安”,定要查拿严办。学生愈加愤怒,22日开会,推举进京代表,决定各省在沽学生派人回省发动,并以全国学界国会同志会的名义通电各省咨议局转教育会、商会,告以沽海的情况,号召全国学生罢课请愿,呼吁各界速起支援,再掀起一次请愿热潮。陈夔龙大怒,立派数百名军警前往镇压。赤手空拳的学生在各界劝说下,痛心地做出了暂时解散的决定。24日,清廷学部通电各省严禁学生请愿。直隶总督陈夔龙更加嚣张,调兵包围学堂,勒令开课。政法学堂有个平素勤学安分的学生,极为愤恨,用刀断去一臂,次日殒命。保定学生闻知,纷纷罢课支持沽海学生。直隶总督陈夔龙急调陆军和警兵将各学堂包围,不准出入。
1911年1月2日,清廷严令各省督抚“随时弹压”“从严惩办”。陈夔龙立令复课,否则解散学堂,将学生押送回家。保定学生在武力高压下被迫停止了罢课。7日晚,直隶总督陈夔龙又下令将温世霖秘密逮捕。次日密电朝廷,诬蔑温世霖为“乡里无赖”“结众敛钱”“有害地方”“擅捏会名,妄称会长,遍电各省,广肆要结,尤为意图煽动,居心实不可测”,应发配新疆,交地方官严加管束。朝廷允准。各界著名人士得知温世霖被捕,8日晚自动集议营救办法,议定以教育家张伯苓等26人的名义上禀质问。9日,张伯苓等禀见,陈夔龙竟颠倒黑白,声言“为地方除害”。张伯苓等准备晚上再进一步研究办法,北洋师范学堂等和天津40个乡的议事会也向谘议局陈请,为温世霖辩护。直隶总督陈夔龙惟恐生变,立即密令军警偷偷将温世霖押赴新疆。至此震惊全国请愿运动失败。
赤绍宗听闻此消息,心中五味杂陈满是波澜。他深知学生们爱国热情,也明白他们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并非无病呻吟。这种手无寸铁暴力抗争有效吗?赤绍宗怜悯这些比他年龄相仿或更大一些的学生们,自己依然认为文化救国才是当下正确可行的拯救国难振兴中华的出路。赤绍宗此时此刻思想较迷芒,他也清醒的认识到,清廷现已完全失去民心,统治已到岌岌可危地步,可必竟是先祖打下的江山,可以进行文化救国、立宪救国做缓冲啊!赤绍宗心中恐惧神州动荡大乱,可树欲静,而风不止,1911年风起云涌。
实际当下清廷对立宪运动的残酷镇压,如同一记重锤,敲醒那些幻想通过立宪实现民主共和的改良主义者,也让那些思想一时认识不清的民众彻底看清了清政府的真面目。!
此后,赤绍宗在写生采访中与各界人士交流,深切感受到如今百姓内心的转变。人们逐渐明白,以合法的手段在腐朽的清政府面前行动,根本无法达到民主共和的目的。
在1911年整个接下来日子里,赤绍宗密切关注着沽海的时局,他用手中的笔,记录下每一个重要事件和民众的反应。深知,自己正在见证历史转折时期,而难得的记录,或许将成为后人了解这段历史的重要依据。
赤绍宗继续翻看报纸:正月二十一日,神州首家女子禁烟会在官立第一蒙养院举行成立会,这可是新鲜事物,瞬间吸引赤绍宗目光,他即去新开河畔长芦育婴堂官立苐一蒙养院采访,穿梭于妇女中,仔细观察那些勇敢发声的女性,将她们的神情、话语都展开速描写生。这不仅有益健康生活,更是女性意识的觉醒,是社会变革的一个重要信号。
随着时间的推移,转眼到了二月。沽海的街头巷尾弥漫着一股蓬勃向上的气息。
二月二十日,直隶水产学堂宣告成立,这是神州首家专业水产教育场所,标志着水产科学迈向了重要一步。赤绍宗满怀期待地来到河北新区水产前街珍元里劝业楼。他看到崭新的校舍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前来求学的年轻学子们脸上洋溢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赤绍宗与学子们热情交谈,了解他们为何选择投身水产专业,倾听他们对未来中国水产事业发展的美好设想。他深知,这样的专业学府将为国家培养出众多优秀的水产人才,为渔业发展、经济振兴注入新的活力。在采风过程中,赤绍宗详细记录下了学堂的建筑布局、教学设施以及师资情况,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让更多人了解到这所新兴学府的意义和价值 。
进入三月,商埠的繁荣景象愈发显著。三月十九日,殖业银行正式开幕。赤绍宗赶到开业庆典现场,只见现场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往来的商贾们身着华丽的服饰,与银行工作人员热烈交谈,讨论着金融业务和商业发展。赤绍宗穿梭其中,认真观察银行的建筑风格,那高大宏伟的建筑彰显着金融机构的稳健与实力。他还仔细了解了银行的业务范围,包括储蓄、贷款、汇兑等各类业务,这些信息都成为他采风作品中反映时代经济发展动向的珍贵素材。他在速写板上快速记录着,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笔触,展现出这个时代商业金融领域的蓬勃发展 。
四月,沽海产品在南洋劝业会上大放异彩。四月二十五日,南洋劝业会直隶得奖展品在劝工陈列所举办发奖仪式,直隶荣获各类奖项超200项。赤绍宗满怀自豪地来到河北公园内的陈列所。一进展厅,琳琅满目的精美展品便映入眼帘,有精美的手工艺品、先进的工业制品等。他仔细端详着每一件展品,详细记录下它们的种类、工艺特色。
为了探寻这些作品背后的故事,赤绍宗还与参展的工匠们深入交流。从他们口中,赤绍宗了解到了这些展品制作过程中的艰辛与创新,以及工匠们对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发扬。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记录和宣传,让海内外更多人了解中国的工艺文化和实力,提升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
五月,盐务风波打破城市的平静。五月五日,直隶长芦盐运使张镇芳以偿还中外债欠为由,决定每引加银1两5钱,这一举措引发了盐务风潮。赤绍宗亲眼目睹了百姓们的不满与抗争。街头巷尾,人们纷纷抱怨着盐价的上涨给生活带来的沉重负担。赤绍宗深入到民众之中,倾听他们心声,将这场风波的前因后果都详细记录。民众们组织起来,通过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诉求,向官府施压。在强大的民众力量面前,到了十六日,清廷迫于压力取消了这一附加捐。赤绍宗见证了民众力量对政策的影响,深刻认识到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
六月,沽海出现了一个意义非凡的组织:天足会。赤绍宗听闻天足会致力于反对妇女缠足,便深入其中进行了解。他看到天足会的成员们不辞辛劳地奔走在大街小巷,向广大妇女宣传缠足的危害,倡导女性解放。在宣传活动现场,赤绍宗遇到了许多深受缠足之苦的女性。她们的双脚因缠足而变形,行动不便,但眼中却闪烁着对自由和新生活的渴望。赤绍宗被这些场景深深触动,他意识到天足会的工作不仅是对女性身体的解放,更是对传统观念的挑战和冲击,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他详细记录下天足会的活动细节、成员们的话语以及女性们的反应,希望通过自己的记录,让更多人了解到这场关乎女性命运的变革 。
六月末,沽海的自治进程稳步推进。七月八日,县参议会举行成立典礼,至此城县各自治机构全部建立。赤绍宗参加了典礼,现场气氛庄重而热烈。参议会的成员们来自不同的阶层,他们满怀激情地发表着自己对地方治理的见解和规划。赤绍宗感受到沽海正朝着更加民主自治的方向发展。他认真记录下典礼的流程、参议会成员的发言,期待着看到沽海在自治管理下焕发出新的生机 。
九月,城市的文化和政治领域都发生了重要事件。家政研究会成立,旨在“实行改良家庭”。赤绍宗深入研究这个组织的理念和目标,与研究会的成员们交流。他发现,家政研究会关注的不仅仅是家庭内部的事务,还涉及到女性教育、家庭与社会的关系等诸多方面。通过这些交流,赤绍宗思考着家庭变革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认识到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元,其变革对于整个社会的进步有着深远的意义 。
与此同时,《大公报》刊载清军第20镇统制张绍曾在滦州兵谏时提出的改革政治等要求,这一消息在沽海引起轩然大波。赤绍宗密切关注着舆情的走向,他穿梭在街头巷尾,与市民们讨论着国家的未来。人们对这一事件看法不一,有的支持张绍曾的改革主张,认为这是拯救国家的希望;有的则持观望态度,担心改革会引发更大的动荡。赤绍宗认真倾听着每一种声音,将这些民众的反应都记录下来,进行采风 。
九月二十日,直隶总督陈夔龙允准法国扩充马家口为租界地,长达10年的马家口租地案落幕。赤绍宗心中满是无奈愤懑,他来到那片即将被扩充的租界地,看着周围百姓脸上的屈辱与不甘。他深知,这一事件是国家积弱的体现,列强的侵略让中国的领土主权不断受到侵犯。赤绍宗用手中的笔,记录下了这片土地的现状以及民众的情绪,希望能唤起更多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 。
同一天,神州首家红十字会在新学书院成立。赤绍宗看到了人性的善良与互助精神在这个特殊时期的闪耀。他赶赴现场,积极了解红十字会的组织架构和宗旨。红十字会成员们忙碌的身影,以及他们对救助工作的热情,让赤绍宗深受感动。他希望能为宣传公益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通过自己的作品,让更多人了解红十字会的工作,鼓励更多人参与到公益救助中来 。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10月11日革命党人宣布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随后,全国各省纷纷响应宣布独立。这一消息如惊雷般传遍沽海,整个城市陷入了一片沸腾之中。
革命的浪潮汹涌澎湃地席卷而来,北方革命党人集会组成津军司令部,中国同盟会京津保支部在沽海成立。赤绍宗被这股革命的热情所感染,他与革命党人交流,了解他们的理想和信念。革命党人充满激情地向他讲述着推翻清廷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的伟大抱负,赤绍宗被他们的坚定信念所打动 。
然而,革命之路并非一帆风顺。王熙普起义计划泄露被捕,赤绍宗听闻这个消息,心中充满了担忧和悲愤。他深知革命要取得成功,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但他也看到,革命的火焰已经点燃,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为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而奋斗。赤绍宗更加坚定了自己用文化支持革命的决心,他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鼓舞更多人的士气,为革命事业贡献一份独特的力量 。
11月1日,清廷宣布解散皇族内阁,任命袁世凯为总理内阁大臣。这一消息在沽海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人们对袁世凯的上台议论纷纷,有人认为他有能力挽救时局,也有人对他心存疑虑。赤绍宗密切关注着这一局势的发展,他意识到,国家的命运正处于一个关键的转折点,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 。
十一月,全市舆论界为革命摇旗呐喊。《民意报》和《国风日报》创刊,宣传民主革命。赤绍宗成为这两份报纸的忠实读者,他从报纸上汲取着革命的思想和力量。
与此同时,革命党人成立了暗杀团,这一充满冒险与牺牲精神的组织,让赤绍宗既敬佩又忧心忡忡。他敬佩暗杀团成员们为了革命不惜牺牲自己的勇气,但又担心这种极端的方式会带来更多的混乱和伤害。赤绍宗在关注着暗杀团行动的同时,也在思考着革命的方式和手段,希望能够找到一条更加理性和有效的革命道路 。
这一年末,周紫云在南市东兴大街创建了“下权仙电影院”,至此,首家由中国人独资经营的电影院诞生。赤绍宗首次体验了这一新兴的娱乐方式,感受到了时代发展带来的文化变迁。他坐在电影院里,看着屏幕上闪烁的画面,心中感慨万千。
电影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和文化传播载体,将为人们带来全新的视听体验和思想冲击。赤绍宗决定对这一文化现象进行报导采风,通过自己的作品,让更多人了解电影这一新兴事物,推动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
关于1911年十月前后,轰轰烈烈辛亥革命,以及如何影响沽海,与驱逐达虏滿人遭难,赤绍宗走在街头,突然被剪掉辫子,及乡村排滿登记等诸多事件,下回叙述 。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