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生时代走过,直至陪伴学生走过他们的学生时代,年年岁岁中,我们既是时代变革的参与者,也是时代变革的见证者。
我上大学的时候,手机市场还是诺基亚在称霸天下,网络不发达,沟通靠短信,一毛钱70个字符。短信字少了心疼按下发送键,短信字多了依然心疼按下发送键。为了不浪费爹妈的血汗钱,那时候编辑每条短信都再三斟酌,想着法儿避免语句的歧义,力求在70个字以内表达清楚事情的前因后果起承转合,直至看到短信字数统计处的显示由70/1变成了0/1方才心满意足。
后来有了飞信,不再受制于70个字符的限制,发送信息由斟酌模式切换为随心模式,聊天开始拼手速,有时一言不合就刷屏,一句话恨不得一个字一个字发过去。然而当时流量费用对于穷学生来说依然不菲,双手在九宫格塑料按键上翩然起舞、文字与表情齐飞的日子并不多见。
时至今日,网络已然成了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每月手机流量少说以百兆多说以 G计算,出门随身wifi,吃饭免费wifi,网络时代中成长起来的QQ和微信作为沟通交流的平台,已然不满足于简单的文字模式,表情+语音+视频+红包全方位多角度的轰炸下,让我们渐渐忘却了曾经句斟字酌的时光。
我们既享受着网络带来的便利,同时也要承担它对我们的桎梏。一句以『在吗?』开头的对话在我的聊天里往往会没有了下文,因为我实在不知道还如何进行回复。如果我在,然后呢?也许你会抛出你真正想问的问题。如果我不在呢?你是否会选择不再继续我们的对话?那这是不是意味着你想问的问题本身对你而言就不够重要???既然你都不把自己的问题当一回事,那别人为什么凭什么去关注甚至帮助你去解决你的问题?你是谁+想干啥+希望得到怎样的帮助或支持,这种结构的信息远比『在吗?』更有效表达你的问题。
我们既享受着网络打破时空对我们的阻隔,同时也要铭记时空对我们的阻隔。这个十一,有时在开车途中,有时在游览途中,微信里陆陆续续有小伙伴以及小伙伴的家长们发来的信息,但凡不是重要紧急的,我都生生忍住了立马回复的冲动。如何判断事情重要紧急的标准呢?很简单,自问一下,这件事或这个问题如果今天不解决,而是放在工作日工作时间解决你是否依然可以接收?换个角度,这个问题在节假日或非工作时间询问能够得到很好的解决吗?能够辨别事情的轻重缓急,学会在合适的时间准确的表达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明白网络世界外真实的时间界限,才更有助于解决你的问题。
当你的问题没有在第一时间被回复的时候,自问一下,这事儿我表达清楚了么?这事儿我问的时间对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