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GDP10强城市中,北方只剩北京这一独苗。
即便如何讲,北方几十年前如何辉煌,诸如“共和国长子”的故事。
但“唐(朝)中叶以后,中国经济文化的支撑点,偏倚在南方”,距今已超千年。
(出自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
曾经是中国经济文化发源地,辉煌上千年的北方地区,缘何没落?
说法众多,诸如气候变迁、战乱频繁、北人南迁等。
但有一极重要的原因,便是“母亲河”黄河的愤怒——水患频发。
少见人提及或低估其危害。
古代社会,仰仗农业,每一次黄河的决堤改道,危害巨大。
就好比是现今社会的疫情,直接会让一个社会与国家陷入混乱,甚至“停摆”。
黄河七次改道,北方元气大伤
自周朝周定王时期首次改道,王莽、宋仁宗、金章宗、元世祖、清朝咸丰及抗日战争时期,共有七次重大改道。决堤及较小的改道,不可胜数。
民间有云,黄河“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
最近的是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为了阻止日军前进,蒋介石下令炸开郑州的花园口黄河大堤。造成了数十万人死亡,数千万人流离失所,并形成了连年灾荒的黄泛区。
黄河为祸中国,主要始于宋朝,历经千余年不绝。却正是在北方经济文化逐渐落后的时期。
黄河水患的起落,与北方经济文化的盛衰,成一条平行线。互为因果,并不是黄河从来便是北方之患。
黄河改道不仅祸害了社会经济,在文化上也让人目眩。
如济南之得名,济南明明在黄河之南,为什么会叫做济南。
其实,黄河改道前,并不流经济南。流经济南的是济水,故名济南。黄河改道后,“霸占”了济水的河道。
一个叫了上千年的名字也不能说改就改,故而如此。
同理,河南有一在黄河边的城市,名叫“济源”,意为“济水之源”,也是黄河改道造成的歧义。
黄河屡次改道,源于人事不尽
除了常说的水土流失,含沙量高,地上悬河等因素外,黄河改道的原因也更出自人祸。
蒋介石当年炸开郑州的花园口,让黄河决堤。虽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与原因,但更是人为河患。
古代的河患,如宋代,源自唐朝以后的藩镇割据,及五代时期的长期兵争。军阀混战,以邻为壑,根本不会联手治理数千公里的黄河。
同时,北方的水利网络遭遇重大破坏,抵御河患风险能力降低。
如秦朝修建的郑国渠,最早可灌溉4万余顷,使关中变为沃野。唐朝时期,只能灌溉1万余顷。到了宋朝,直接都荒废掉了。
关键,朝廷的腐败,加剧了河工的黑暗。常花最多的财力,却收获最少的回报。
黄河战略启动,助力北方腾飞
2019年,黄河战略被提起。
加之建国后新修的各种水利工程,水土流失的治理等,曾经造福也曾经为害北方的母亲河,迎来了又一次高光时刻。
无可否认,南方的雨水充沛更讨人喜欢,河流湖泊纵横。
甚至于,众多北方的城市,为了发展(改善环境),挖坑造湖。
正相反,曾被称为“千湖之城”的武汉,为了发展,填湖造地。
最近网上频有言论,新一轮的气候变迁已然来临,气候变暖,北方地区降水逐渐增多。
更多的水资源也意味着城市有更强的承载力,“以水定城”,也屡被提及。
想当初,河南地区可是有大象的。
河南古称豫州,为天下九州之一。豫字拆解为“人+象”,便是证明。而大象这种超级大胃王,是生活在多雨地区的。
北方的在历史上的高光时期,如汉朝、唐朝,也是多雨时期。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千余年历史沉淀的差距,短期内是较难弥补的。
但黄河已安澜许久,各项水利工程固若金汤。
北方也不再是历史上的战乱之地。
政策利好。
甚至气候的历史变迁。
北国大地,依然是一片大好河山。
北方人,也自有一片比千余年来,更好的天!
尽管得面对差距与困难,
但正所谓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参考资料:钱穆 《国史大纲》。
部分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