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简单直白的理解中,诗即是诗书,远方即是旅行。诗与远方即是一种理想的或者说是自己想要的生活。
诗与远方有多远?
又一个人静夜深,我不禁自问。屋内的白炽灯惨白晃眼,窗外马路上昏黄的街灯,无精打采而又迷离。高楼的遮挡,只有低低矮矮错落的墙表上五花八门的广告,看不见更远的远方。
目光收回处,是一颗焦灼又迷茫的心。在这狭小的一隅,似被外界隔断。可又清晰地传来的是马路上的车来车往。嘈杂、零乱、孤独、彷徨。天气逐渐炎热,心躁如干柴烈火。这个样子,不知道自己怎样来度过这个漫长的夏天。可是,想想来小城十年了,已历经过了八九个这样的夏日,我的心就凉了。
曾一度喜欢痴迷上诗。那是二年前的夏天。读诗“学诗写诗”,不仅感受着诗带来的美,也似自然地巧遇,以此作为生活情绪的释放口。我常把眼前生活的见闻感受,通过诗的语言来记录。一种自我宣泄,一种自我表达。并想着真正的生活能够变成具有诗意的美好。
可是,一段时间之后,或者说从“诗”里走出来时,现实的柴米油盐琐碎,无一不要落到实处。就像种子要播种到土里,在汗水阳光雨露中发芽生长;食物要咀嚼吞咽到胃里,消化吸收维持生命一样。这些只有劳动,付出,或是通过金钱换购才可以得到。
我喜欢诗,却既不能写出真正的好诗,也不能通过它来取得实际的成绩或既得利益。我惶恐自己只是做了个自我标榜的“伪诗人”。书读得也少了。不仅是没有机会,也是少了读书的兴致了。诗书中有着精彩绝伦的生活,而生活有时不得不远离诗书,甚至没有诗书。
诗与远方,有多远啊?
说远方,旅行,很是喜欢。喜欢它的自由自在,喜欢它的轻快美好。想着去丽江,是不是真的有一米阳光啊,得啥时候去玉龙雪山瞧瞧;又想着布达拉,虔诚到底长什么样?冈波仁茨真的有神仙吗?从北走到南,从长白山走到天涯海角。
可是,没有钱,你拿什么去远方?
举个例子,以自驾计算。从惠州到拉萨3682.5公里,2天10小时,过路费920元;安庆到拉萨,成都到拉萨,依次相应数字是3791公,2天8小时,1120元;2033公里,1天16小时,90元。沿途吃住,停留休息,加油,统统需要钱来埋单。
没有钱,你到不了远方的远,你也写不出远方的诗。
这么说来,无外乎是钱。所谓的诗与远方,得要用金钱来作为实际的支撑。心念想的所谓的生活,总是离不开金钱的垫底。且不说为了信仰、为了人类事业奋斗终身的话。想要的生活(看来,我是一个胸无大志的人哪),即是漂亮的房子,霸气的车子,幸福的家庭。除了这些实实在在的物质拥有外,便是精神上的需要:读书和旅行了。这两方面也是逃不开金钱的支持。
人们常常说,生活除了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这种诗与远方更多的升华为纯粹的精神理念。可以是一个向往,愿望,追求,目标。也可以是一首诗,是一场旅行。
人是功利的,实在的。需要由一层一层到一级一级,随着生存环境变化而改变。其实我们很明白,有时只是虚荣的要说得冠冕堂皇婉转好听一些。
在茫茫喧嚣现实中,所以我才会自问:诗与远方有多远?这首先是一个现实的问题,然后才是一个自我精神心里安抚理顺的问题。
鲁迅说过,如果你鄙夷钱不是个好东西,等你饿上几天没钱买饭吃之后,再来说这样的话。
许多年来,我不曾像今天这样崇媚金钱,也不曾像现在这样念叨它。或许,这篇文字的题目应该写成“说钱的重要性”。
诗与远方,到底有多远呢?
实际上,我问诗与远方有多远?也可能无关乎金钱,而更是一种自我的生活态度和境界。比如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自在安得的生活。只是如今,能有几人做得到呢?!
(文中观点、情绪或许偏激、狭獈,实为个人一时心境所抒,不足之处还望大家海涵、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