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课改下导学案教学模式暴露出的问题
史纪鑫
(华亭县神峪初中 甘肃 平凉 744510)
导学案教学模式是在新课程改革中所倡导的“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背景下诞生的,该模式强调以导学案为载体,在学习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当然,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导学案教学具有明显的优势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使用中的问题。
一、信手拈来,不符合本校校情学情和教情。
在导学案的备写过程中,有些老师认真扎实,反复备写。从校情、学情和教情实际出发,结合每位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状态,准备相应的学习素材,提出学生最近发展区的相应问题,这样使每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能有所收获,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良性的学习状态。让兴趣带动学习,让问题引领学习,让过程充实学习,让成就满足学习。相反,有些老师在导学案的备写中,懒于思考,怕与动手,备写导学案时,采取“拿来主义”。喜欢用以前或别人编写的导学案,或网上直接下载,而不喜欢自己编写。有时下载时,人教版的教材他下的是苏教版,或是北师大版,结果,题目不一样,例题、练习题的页码对不上,课堂上狼狈不堪,这样的做法根本谈不上校情学情和教情,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二、片面使用,背离了某些科目或章节的特点。
适合学生的导学案,才是合适的导学案。在新课改下,在导学案模式的运用中,有些老师为了响应学校号召,贯彻学校课堂教学的导学案教学模式,不论什么科目,不论什么课程,一律都用导学案,导学案模式已经成为学校课堂教学模式的主宰,同时,它也成为评价教师课堂教学改革和课堂定等晋级的重要因素。导学案教学并非每个科目都适应,比如英语学科,在农村决大多数学生在小学时没有学过英语,上初中时连单词都不认识,又怎么去自主学习呢?又如物理学科,实验特别多,学习难度比较大,让学生自主学习,学习效益能好吗?另外,导学案教学模式并不是每个章节都适应,比如数学学科中,几何作图、数据统计、概率等章节教学就不宜使用导学案。
变案为题,导学案成为教学中的习题集。
笔者认为,教学改革是必需的,但是凡是都不可能一蹴而就,都需要一个过程。教无定法,不唯模式。导学案教学固然有它的优点:课堂容量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但是它也有自身的缺点:很容易成为“习题课”,自觉地同学收获大,大部分同学无所事事,老师可能也失去应有的作用。然而,情况不容乐观,导学案教学模式目前基本上是,课前发学案,课上讲学案,课后做学案。课堂容量加大了,学生动起了,氛围浓厚了,场面热闹了。但是,我们也知道“滥竽充数”这个故事。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中,有部分老师的课堂教学恰好就印证了这个故事。因为,学生的能力有强弱,学生的层次有差别,不可能都达到这种统一的高要求水准。教师如果在教学中经常以简单的:“是不是?”,“对不对”,“清楚了吗?”来检查学习效果,那么,这种方式的询问更加淹没了真实的学情。这样的导学案教学模式成为习题课是小事,重要的是这样的大容量势必影响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影响学生对解题方法、解题思想的理解和掌握。
照案宣科,让导学案绑住了教学的手脚。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有些地区、有些学校课堂教学模式硬性要求采用导学案教学,这对于一些教学经验不足,或是新上讲台的教师来说是一种艰巨的任务,对于一些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来说,也是一种教学的挑战。前不久,在参加全市数学教学研讨活动中,观摩了一位数学老师“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公开课,这位老师采用的是导学案教学模式,在导学案备写上,目标明确,环节齐全,容量充足,体现了导学案的优点,可在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的展示相对费时,教师又按导学案的内容步步推进,这样备写的五个教学环节到下课时只进行了两个环节,剩下的三个环节只有安排到课后了。其实这种情况非常普遍,绝非个案。学案是死的,而课堂是变化的、动态的,随时都有新的问题生成或产生,教师如果一味按照导学案的模式和内容进行教学,极有可能抑制了教师活跃的教学思维,错过了学生宝贵的学习机会。笔者认为,就本节课,完全可以不用导学按教学模式,教者只需要准备几张幻灯片,就完全可以将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关系和对应情况交代清楚,学生可以很轻松地掌握本节内容。正是导学案教学模式加大了学生的阅读容量和识图的难度,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因此,课堂教学中,尤其是使用导学案的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慎重,不能让导学案绑住师生的手脚,不能让师生带着脚镣去舞蹈。
导学案教学模式应该扬长避短,不断完善。对于不同学科,不同内容和不同老师应该选用不同教学方式。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