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发自作者
01
为什么和学佛人讲保险这么难?
他们会说:“各人有各人的业力,如果我生病的话,那是我的业力。如果孩子生病,那是他的业力。”
遇到这样的问题,关注的不是他说什么,而是他学佛背后的想法是什么。
自明清以来,佛教的面貌,大多以鬼神佛教、死人佛教示人,出家人以为人念经超度为业。民国时,太虚大师不忍圣教衰,毅然推动人生佛教,这人生佛教,不仅要来世的福报,还要现世的圆满,即“人格成,佛格成”。
为了区别于人生佛教(后有印顺导师传扬的人间佛教),将明清乃至现在的一部分佛教信仰称为民间佛教,俗化佛教。
民间佛教强调业力、因果报应,乃至于宿命,于是各种消业之法甚行。
02
因果是一种自然规律,但不是桎梏心灵的枷锁。我们要敬畏因果,而不是恐惧因果。
所以学诚法师说:
佛法的因果观绝不等于宿命论。宿命论与否定因果,是两个极端,前者过于强调宿业,后者完全忽视宿业,都是偏见。佛法的因果观是中道,它认为人生遭遇“不即此生,不离此生”
03
因果之间,还有一个缘,叫因缘果,果之后还有报,合称因缘果报。缘是因果所依的条件,所处的环境,缘是发展变化的,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就有此因非彼因,此果非彼果的区别。
曾有人问慈济基金会的证严法师,那些饱受灾难的人,是他们累生的业力招感,慈济人为什么还要帮助他们?
“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法师慈悲回应。
助人何尝不是助己。凡人看到的是人我的分别,他们是受难的人,我们是助人的人。实际上在无常面前,谁能必保自己的身份呢。
04
明心见性,以佛法启迪我们生活的智慧。
面对无常,不是消极的宿命论,而是以积极的心态,以正知正念,借用世间一切有益的工具,健护人身,圆满人格。
其中,保险是健护人身的一个金融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