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部。新田县龙泉街道推行的“驻村指导员”制度,以“问题在一线解决、作风在一线转变、成效在一线检验”为原则,将干部锻造成乡村振兴的“红色先锋”“绿色卫士”与“金色引擎”。这一制度不仅破解了基层治理难题,更以干部“沉下去”带动乡村“旺起来”,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能。
一、淬炼“红色先锋”:党建引领筑牢基层堡垒
在龙泉街道,驻村指导员的首要使命是让基层党组织“强筋壮骨”。他们以“党建+网格”为抓手,将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党员聚在项目里。例如,针对秀富里村党组织凝聚力不足的问题,驻村第一书记通过“三抓三促”破局。一是抓阵地:盘活闲置校舍建成“红色驿站”,设置党员活动室、村民议事厅,让组织生活“有地可依”;二是抓队伍:实施“青苗计划”,从返乡青年、退伍军人中培养后备干部12名,发展党员6人,破解党员老龄化难题;三是抓机制:推行“党员联户1+N”模式,每名党员联系5-10户群众,定期开展政策宣讲、矛盾调解,累计解决群众诉求230余件。如今,秀富里村党组织从“软弱涣散”跃升为“五星党支部”,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00万元,真正实现了“支部强、产业旺、民心聚”。
二、锻造“绿色卫士”:生态振兴守护绿水青山
面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易反弹”的痛点,驻村指导员以“绣花功夫”推动生态治理。潮水铺村驻村工作队创新“三步工作法”:一是“问诊把脉”摸底数:逐户走访绘制“环境问题图谱”,标注垃圾堆放点、污水直排口等137处;二是“对症下药”开良方:引入“积分制+生态银行”模式,村民参与垃圾分类、植树造林可兑换化肥、树苗,累计兑换物资价值超8万元;三是“长效固本”建机制:组建“党员护林队”“巾帼清河队”,每周开展巡查,2023年全村拆除空心房12座,绿化荒坡300亩,获评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正如村民李婶所言:“以前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现在干部带头干,环境大变样!”干部与群众“手拉手”治环境,让乡村从“一时美”迈向“长久美”。
三、激活“金色引擎”:产业振兴带动共同富裕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金钥匙”。龙泉街道驻村指导员以“一村一品”为路径,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双胜社区的实践堪称典范。一是盘活“沉睡资源”:驻村工作队流转撂荒土地200亩,引进农业龙头企业建设“智慧果蔬基地”,吸纳150名村民就业,人均年增收1.2万元。二是培育“乡土人才”:开设“田间课堂”,邀请农技专家培训种植技术,培育“田秀才”“土专家”38人,其中村民郑国平通过种植阳光玫瑰葡萄,年收入突破20万元。三是打造“共富品牌”:注册“龙泉优品”商标,通过直播带货、社区团购等渠道,将腊肉、茶油等土特产销往粤港澳大湾区,2024年上半年销售额突破600万元。从“靠天吃饭”到“科技兴农”,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驻村指导员用“金点子”撬动“金饭碗”,让乡村振兴底色更亮、成色更足。
干部“沉下去”,乡村“旺起来”。龙泉街道的实践表明,“驻村指导员”制度是干部成长的“大熔炉”,更是乡村振兴的“动力源”。在这里,干部在田间地头“接地气”,在矛盾一线“练胆气”,在发展前沿“长才气”;而乡村也在干部的“深耕细作”中,实现组织强、生态美、产业兴的“三重蝶变”。这一制度启示我们:唯有让干部与群众“同坐一条板凳、同耕一片土地”,才能将“规划图”变成“实景画”,让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坚实、越走越宽广。(龙泉街道 彭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