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中国教育中的羞耻感
我想,每一个家长,在自己小的时候,都被老师和家长教育过一句话:“你现在不好好学习,长大去捡破烂。”当然,可能说出来的话语不尽相同,但是基本意思都是差不多的。那就是学习不好,没出息。说起来,这样的循环依然在我们这一代的父母身上上演着。我就不止一次地对女儿说,你这样的成绩将来上初中怎么办?你这么不讲理,在学校里哪有同学愿意跟你玩?你再这样乱发脾气,我就不喜欢你了……
我不知道上面的这些话大家有没有中枪。其实这些看似着急担心的话,无不传达着一些信息:你不够好,你比别人差,你不值得别人喜欢;你上不了好学校,你以后就会没有好的学历,就会低人一等……
仔细想想,是不是我们一直在表达一种因果关系——因为我(大家)不喜欢你了,所以你不够好。如果长时间在这种逻辑关系里熏陶,我们一定会以别人对自己的眼光来判断自我。一旦出现这种情况,自我的内心就会出现羞耻感。
05.解决羞耻感的方法
成功的前提,一定是先接受自己的失败。失败了并不严重,严重的是很多人根本不愿意接受失败。我们的内心有羞耻感并不奇怪,应该说大部分的人都有。年少时被父母打的经历,被同学嘲笑的经历,被朋友孤立背叛的经历,单亲家庭的经历,大龄未婚的经历等等等等,所有的这些都会是我们内心深藏,不愿意别人触摸的东西。一碰就会引发我们的怒火,会让我们觉得自己不被尊重。
跨越心理障碍的最好方式,就是接受障碍,学会慢慢地坦然面对这些让我们羞耻的经历。你可以找一张纸,写下这些事,也许写的时候你会愤怒,会伤心,会痛哭,没关系,顺应自己的心,让这些情绪发泄出来,然后把它撕掉,你会觉得也许事情真的没有那么糟,自己没有那么糟。
面对孩子,请真诚地向他们表达自己对他们的感觉。比如:看到你的习惯,我真的觉得我没有把你教好,我觉得挺失败的;听到同学今天对你的控诉,我觉得挺丢脸的,我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好妈妈。
面对自己的孩子,坦然地表达自己的羞耻,让他们能够感受到你的难过和难堪。让自己的心情平和下来,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感觉,让孩子对我们心中的羞耻感同身受。
没有人生来就会做父母,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也接受孩子的不完美,才能塑造良好的亲子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