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下曲六首其三》是李白塞下组诗作品。
这一组诗共六首,借用古乐府题写时事与心声,以乐观高亢的基调和雄浑壮美的意境反映了盛唐的精神风貌,描绘了守边将士在沙场上征战的艰苦生活,歌颂了他们忠心报国的英勇精神。
其中有写边塞环境的、有写战斗状况的、有写良人怀远的,内容丰富,格调昂扬,豪气充溢,是典型的时代正能量作品。
从格式上来说,既然是乐府,组诗中便不以格律为要,随性所致,气息流畅。不过时代使然,其中暗合格律的也不少。
比如这首《其三》就是一首典型的五律。
《塞下曲六首其三》
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
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
阵解星芒尽,营空海雾消。
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
“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首联第二字是仄声,第四字为平声,是交替律句。根据平仄相对原则,下句平仄为“平平仄仄平”,“鸣鞭出渭桥”,“出”为入声字,平仄严合。
再根据相粘原则,第三句平仄为“平平平仄仄”,“弯弓辞汉月”,又完美入律。第四句和第三句相对,因此平仄为首句相同,“仄仄仄平平”,“插羽破天骄”,无一字出律。
后四句同样符合律诗平仄推导原则,我们不再细叙,只有第七句“功成画麟阁”,使用了“锦鲤翻波”,是“平平平仄仄”的变格“平平仄平仄”,并非出律。
中二联对仗严谨,所以这是一首押平水韵“二萧”部的五律。
这里申明一下,格律只是古诗划分的一个标准,对于李白这种高手来说,意义不大。但是对于初学格律诗的朋友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我们快速进入格律诗创作,避免产生音病。
从内容上来说,这首《其三》描写了一场闪电战。
为什么格律的意义不大,我们却要先讲呢?因为近体诗,特别是在格律成型期间,如果在格式上遵守了律诗规则,那么在文法上也就八九不离十,即“起承转合”。确定了格律形式,那么分析内容也就非常容易了。
“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
首联“起”笔便是急行军画面的展开,像极了我们今天的电影开场。战马飞奔,有如风驰电掣。这里没有直接写将士,但是通过“骏马”、“飙”、“鸣鞭”等画面和场景将兵强马壮都刻画出来。“出渭桥”交代发兵的地点,“渭桥”在长安,这就说明一是天子脚下发兵,二是攻打匈奴。
短短十个字,不但交代了方位动向,还渲染了军事任务的紧迫和唐军士气的旺盛。气势雄浑,大有高唱入云之势。
仔细看这十个字,没有一个浪费,字字精干,字字有用。这是我们创作五言诗必须要认真学习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