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学到了王阳明先生解读“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矣”,今天又学到另一个角度讲圣人“度人”。他谈到,即使是中人以下(见识浅薄的人)来请教,孔子也并非先准备好知识来回答他。孔子的心中只是‘空空如也’,但是他能分析别人心中知道的是、非两方面,为别人作一个解析决策的工作,而中人以下也能清楚明白。这些人本有良知,自己知道是、非,这些都是他们本来的天性准则。虽然圣人聪明,怎么能对这种准则增减一丝一毫呢?他们只是不能做到自信,等孔子为他们一解析,良知便完全显现无遗了。所以说,人生最大的慈悲,就是相信别人能最好地为自己负责任。如果孔子与这些见识浅薄者说话时,留下些外在的知识在他们心里,也就不能尽现其良知了,而道体也就分为两处了。”
所以,留下些外在的知识是不好的,“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今人于吃饭时,虽然一事在前,其心常役役不宁,只缘此心忙惯了,所以收摄不住。”
这便是不定。动亦定静亦定,如猫捉鼠一般,有的人好象是很静的,但他心里有无数的猴子在上蹿下跳,心不能够定的时候,静只是一种表象,你还是处于一种相当被动的状态。而猫能够做到在最静的状态下保持一种高度活跃的状态。
祖心禅师曾说:“子见猫儿捕鼠乎?目睛不瞬,四足踞地,诸根顺向,首尾一直,拟无不中”。
“六根自静,默然而究,万无一失。”形容的就是猫的这种定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