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北京,不来景山公园,或许永远不会对这座“山”产生好奇。查阅资料,方知景山实为一座人造山,凝聚着历史的意图与层叠。
其历史可追溯至1179年,金世宗在开凿北海时,将挖出的泥土堆积于此,形成一座小小丘阜。
至明代,永乐帝朱棣迁都北京,大规模修建城池、宫苑。依古代“苍龙、白虎、朱雀、玄武,天之四灵,以正四方”之说,紫禁城北属玄武之位,应有山相倚。于是将开挖紫禁城筒子河、太液池、南海所出之土堆筑于此,叠成五峰,初名“万岁山”。
清顺治十二年(1655),援引《诗经》中“望楚与堂,景山与京”之句,改名“景山”,意喻皇都屏障,皇权永固。乾隆十六年(1751),于五峰之上各建一亭,中峰“万春亭”最为宏丽,遂成今日所见之格局。
步入景山,游人如织,古木参天,绿茵铺地,如入天然氧吧,视觉呼吸皆得舒适。
山势并不高峻,循径而上,经周赏亭、观妙亭,便至中峰万春亭——此处为景山之巅,也是整座北京城的中心点与传统中轴线的制高点,荟萃最美风光。
立于万春亭南望,故宫全景尽收眼底。金碧辉煌,气势恢宏。远眺可见天安门歇山顶,以及人民大会堂、纪念碑等现代建筑。一街之隔的神武门前络绎不绝的游客,在这俯瞰的瞬间,仿佛处于景山脚下。故宫呈现出的是一种超越日常的壮美,令人顿生敬畏。
游客纷纷举起手机,试图留住这震撼的场面。更多的则是那份源自文化血脉的激动——感慨先人智慧,惊叹传统文化之灿烂,遗产之恢宏。
西望则见北海白塔静静矗立,与远处现代高楼相映成趣,构成一幅时空交错的画面,庄重而深邃。
北望可见景山北侧的寿皇殿,一路延伸至钟鼓楼,它们与故宫共同串联起一条长达7.8公里的中轴线,北起钟鼓楼,南至永定门,这是中国都城规划史上中轴布局的巅峰之作。
自西侧下山,途经辑芳亭、富览亭,最终行至南门旁的绮望楼。这里曾是清代官学生祭拜孔子的场所,如今设置的是景山历史文化陈列。
景山虽不大,其象征与意义却极为深远。
在政治寓意层面,永乐帝于元代旧宫遗址上堆山“压胜”,实现风水镇慑;清廷改名“景山”,喻意皇权如日永耀,也暗含“高山仰止”的权威意象,强化政权合法性。
在建筑规划方面,景山北倚钟鼓楼,形成紫禁城的生态屏障,冬挡风寒、夏引气流,契合“藏风聚气”的理想格局。万春亭作为中轴至高,构筑出“宫城—景山—钟鼓楼”的三重空间序列,以43米高差强化“君权神授”之意向。
文化意象上,五亭供五方佛,对应五行,亭顶琉璃按方位施彩,构建出一套“江山永固”的宇宙模型。而登高望远之举,也衍生出“紫禁之巅瞰古今”的诗性传统。
由此可见,景山不仅是一座人造之山,更在权威象征、文化意象与都城智慧三个维度上承载深厚。作为北京中轴线的核心景观,它既曾负镇压前朝的政治隐喻,又蕴含登高眺远的哲学境界,意义非凡,不愧为古都北京的精神高地。
(文中部分内容根据网络有关内容整理。小文不长,花费精力不少,但愿屏幕前的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