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一款名为“旅行青蛙”的游戏火了起来。主角是一只可爱的宠物青蛙,你可以给他起名字,收集三叶草为他买食物,道具,幸运符。他带着这些东西出门旅行,你不知道他会去哪里,也不知道他会去多久,旅行途中他会给你邮寄照片,回来还会给你带当地的土特产。回来后,他永远有自己的事情可以做, 看书、写信、做手工。带着随时为他准备好的东西,不知道哪个时刻他又出门了....
蛙,“娃”的同音词,作为该游戏的初玩者,突然意识到这个读音相同之处时,内心一震。这只青蛙好像我们的孩子,我们就是妈妈,天天在家里面苦苦等待自己的青蛙儿子回家。当他出门后,我们总会猜想他去了那里,去做了什么,什么时候回来。当他回来后,很想和他有些互动,可是他总是一个人在那里看书、学习或者做手工。时刻为他准备好下次旅游的物品,却又时刻在担心他会突然不声不响的出门。
青蛙是我们的孩子,我们何尝又不是这样的青蛙儿子呢?
想想我们的父母,想想我们自己。
记得第一次出远门是上大学。临行前父母把行李装了又装,注意的事情嘱咐了一遍又一遍。当时一心是飞往大学生活的向往,父母的叮嘱和关心全都成了唠叨,根本听不进去。到了大学后,一切都是新的,新的同学,新的校园,新的上课方式,新的教师,多姿多彩的校园生活,像一只脱了僵的小马,父母一松手,再也没有跑回去的想法。最开始的几天每天会给爸妈打个电话聊聊学校的新鲜事外,慢慢地变成了一个星期一次,两个星期一次,甚至一个月一次,只有身上没钱时电话才会打得频繁一些。游戏里的这只青蛙儿子也是,没有吃的了,才回家来,不给准备好吃的用的,连门也不出。
大学毕业开始上班后,回家的次数更是少之又少。因为不在一个城市,更是因为觉得回家没意思。母亲开始经常打电话,问的最多的就是什么时候放假,什么时候回家。每次回家,什么家务活也不让做,各种好吃的都提前准备好,吃了早饭就开始准备午饭,饭后洗好各种水果放在跟前,然后我看电视,爸妈看我...
现在结婚了有的自己的家,每逢放假休班就想回娘家,可是一打电话,他们说的却是自己很好,不缺吃不缺喝,不用回来看他们,多回去看看自己的婆婆....老妈现在给姐姐家看孩子,老爸一人在家,天气变冷的就想让他来我家住段时间,可是每次他都推脱说家里不冷,其实我知道,他是不想麻烦我,他想着趁他还能活动还能挣钱,就不给女儿添麻烦....
从感情上,我不喜欢这个游戏,因为我不喜欢那种时刻为孩子担心的心情,我也不想因为这种心情思念父母,追往昔,恼自己...
愿每个在外的孩子多回家看看,多与父母沟通。
余光中老先生的《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