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的开头总是这样,适逢其会,猝不及防。故事的结尾又是这样,花开两朵,天各一方。
有人说,一本书多看两遍,可能会有新的感受,但不会有新的结局。我想是的,再看钱钟书的巨作《围城》,已经有了另一些新的感受。
“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没有读过《围城》的人,大概也都听说过这句话。但读过《围城》的人,留下印象最深的,却未必是这一句。
《围城》是钱钟书先生的巨作,它不是攻城拔寨的战争小说,而是一部风格独特的讽刺小说,被誉为“新儒林外史”。
这本书文风幽默,通过比喻、夸张等修辞方式,对人、环境或事件进行暗喻和嘲讽,揭露了当时社会背景下这些人的生活和社会的黑暗面,也有人说,书中的主角方鸿渐原型就是钱老先生自己。事实上,这本书中的很多角色都是钱老先生在一生中遇到的人身上的映射。
书中写的唐小姐不爱回书信,每次给她写了洋洋洒洒的一大篇,最后竟然一封信都懒得回,这个就是杨绛的缩影,因为在恋爱初期,钱钟书常常写信表达思念之情,而杨绛先生就因为太过于忙碌,往往不回或者简单回几句,寥寥数语。
这本书写了主角方鸿渐从求学到结婚的一个成长过程。
从框架的人情世故来看,书中描述了世间四种爱和人生三座城。
世间四种爱:情动之爱、门当户对、求之不得、无法摆脱
人生三座城:婚姻之城、事业之城、自我之城
从地理位置上看,方鸿渐从海外归来到香港,香港到上海,从上海又经过浙江、江西到湖南,再到香港,再到上海。
几经周折,循环往复,最终又到了原点。从物理位置的迁移,再到几个人的相遇、相知、相离和再次相遇,这何尝不是一种围城中的循环往复。
故事的背后是一个人生的圆圈,不只是方鸿渐的圆圈,也是书中众人的圆圈,更是你我的圆圈 。先是求学、恋爱,然后工作、结婚。琐碎的生活,到最后可能还要离婚,再次回到人生原点。
从个人,到家、到国,都有自己走不出的围城。在书中,每一个人的故事和人物性格都很鲜明。
苏文纨仗着自己的漂亮优雅到处撩人,希望所有人都为她的美丽所倾倒;她要的是一份可以完全凌驾于对方之上,可以充分彰显自己美好的爱情。赵辛楣的理智和大格局,他天性善良又重感情,做事情从来都是光明磊落,对朋友的肝胆侠义;他在“围城”中的时候善于自解,跳出围城。
方鸿渐的油嘴滑舌、投机取巧最后都要为事业爱情买单;孙柔佳表面的乖巧温柔和骨子里的尖酸毒舌、心思缜密擅长做戏。每一个角色都如此鲜活的呈现在读者面前,仿佛那些人物要从书中走出来,又仿佛这些人其实就生活在我们身边,甚至这些人都有我们自己的缩影。远观一无所有,近看包罗万象。
通篇读下来,《围城》最核心的思想是自我之城,那是一种对归属感和认同感盲目的追求,努力活成别人期许的模样,这才是人们心中最牢固、最难冲破的一座围城。
方鸿渐对于归属感和认同感的盲目渴望,让他无论怎样挣扎都逃脱不了被束缚的命运。
我们渴望爱情,可爱情往往短暂,进而追求婚姻;我们渴望婚姻,可婚姻往往无趣,进而怀念爱情。人的欲望永远无法填满,我们永远都在追求得不到或已逝去的东西。我们每个人都能从书中看到自己的影子。
读这本书之前我以为,书中写的是“婚姻之城”,是别人的“围城”;读到一半发现,书中也写了“事业之城”,是他人的“围城”读完这本书,恍然醒悟,这其实也是“自我之城”,是我自己的“围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