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卷第七十五 魏纪七读记

本卷记公元246-252凡七年事

一、纪事

1、司马懿狼顾鹰视,忍不可忍,终奠定了晋朝根基。

司马懿的高祖父司马钧为汉安帝时的征西将军,父亲司马防为京兆尹。司马懿是司马防的次子,少年时期就胸怀谋略。

装病拒曹:曹操听说司马懿的名声后,派人征辟他到府中任职。司马懿见东汉政权已经被曹氏控制,不想屈节在曹操手下,便借口自己有风痹症,身体不能起居而不出仕曹氏。曹操怀疑司马懿是有意推诿,秘密派人在夜间查看。司马懿事先得到消息,整日整夜都躺在床上。夜静更深时,那人潜入司马懿卧室,然见他直挺挺地躺在床上。那人仍不放心,拔刀向司马懿挥去。眼见利刀夺命,司马懿只是睁大眼睛看着那人,身体依然坚卧不动。那人这才相信司马懿果真得了风痹病,收起佩刀,回去禀报了曹操。

曹操为丞相以后,使用强制手段征召司马懿为文学掾。曹操对使者说,他如果还和以前一样躺在床上不出仕,便将他逮捕。司马懿听说后非常畏惧,只得就职。

曹操逐渐察觉司马懿“有雄豪志”,又发现他有“狼顾之相”,心里很忌讳。因此对曹丕说,司马懿不是甘为臣下的人,必会干预我们的家族之事。但因曹丕和司马懿关系很好,总是维护他,而得以无事,于是,司马懿勤于职守,废寝忘食,遂使曹操安心。

奇策善谋:司马懿任军司马,建议屯田解决粮食问题,得到曹操的采纳。樊城之战时,关羽趁汉水溢流,擒于禁,杀庞德,曹操为避关羽锋芒,一度准备迁都黄河以北。被司马懿劝阻说:如今关羽坐大,孙权必定不安,把这件事告知孙权,使他牵制关羽,则樊城之围自解。”曹操从其计,孙权果然派吕蒙袭取公安,关羽被其俘杀。

擒斩孟达:蜀将孟达降魏时,魏待其甚厚,司马懿认为他言行倾巧,不可信任。但曹叡不听,任命孟达领新城(今湖北省房县)太守。曹丕死后,孟达失宠,蜀丞相诸葛亮即暗中与之通信,图谋叛魏。诸将见孟达与吴蜀交接,劝司马懿先观而后动。司马懿认为孟达没有信义,应当趁他没有决定而及时平定他。而孟达认为,宛城和洛阳相距八百里,到城有一千二百里,再上表给天子,来回路程,至少需一个月,那时自己的城池已修固,诸军都作好了准备。驻扎的地形深险,司马懿必不会亲自来,其他部将来,则不足为患。结果,司马懿先斩后奏,亲自率军日夜兼程前去讨伐孟达,仅八天抵达新城城下。紧接着兵分八路,只用十六天就擒斩了孟达,自此南方诚服。

对阵诸葛亮:诸葛亮生前多次与司马懿对阵都未占到便宜,尤其是第第五次北伐的“五丈原对阵”,司马懿认为“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然后“坚壁拒守,以逸待劳,最终熬死诸葛亮,蜀军撤军。

平定辽东,魏灭燕之战:见卷第七十四。

韬光养晦:魏明帝死后,八岁曹芳登基,司马懿辅政,罢除了大修宫室的力役,节用务农,国力大增,各国都来朝见。

此后同为托孤重臣的曹爽恣意擅权,兄弟并掌禁兵,多树亲党,屡改制度。并极力排挤司马懿。司马懿韬光养晦,不让子弟为官,忍不可忍,伪装生病,不问政事。

曹爽谪系河南尹李胜见出为荆州刺史,见司马懿。司马懿令两婢女扶着出来接见,想更衣衣服却掉到地上,指着嘴说口渴。婢女端来粥,司马懿假装拿不动碗,让婢女端着喂,粥从嘴边流出,沾满了前胸。并对李胜感慨“年老枕疾,死在旦夕”。且多次故意把“荆州”错听成“并州”。李胜回去向曹爽秉报,曹爽一党认为“司马懿尸居馀气,形神已离,遂不足虑”。

高平陵之变:公元249年2月5日,魏帝曹芳离开洛阳去祭拜魏明帝高平陵(今洛阳汝阳县大安乡工茹店村),大将军曹爽、中领军曹羲、武卫将军曹训均从行。司马懿等的就是这一天,瞬间,神精气振,一改先前委靡之状,迅疾下床,召集部下,上奏郭太后,请废曹爽兄弟。令其子司马师率兵屯司马门,控制京都;召司徒高柔假节行大将军事,管领曹爽军营;召太仆王观行中领军事,统摄曹羲军营。司马懿自率太尉蒋济等勒兵出迎天子,驻扎在洛水浮桥。派人上奏章给皇帝陈述曹爽之罪,后以谋反的罪名杀曹爽及其党羽何晏、邓飏等。

在扳倒曹爽后,司马懿或以剿杀,或以监禁的方式削弱曹魏宗室力量,为日后其子孙篡魏开晋打下坚实基础。

2、三国第一神算--管辂。

管辂,三国时期曹魏术士。自幼喜欢观看星辰,夜不肯寐。 常常在地上画日月星辰,说出的话非常人所能言。就连学问很深的人都认为他是一个“大异之才”。管辂长大后,精读周易,熟知天文,占卜看相,风水堪舆,无不精微;但面相粗陋,没有一点威武仪容,好喝酒,好爱开玩笑。因此当地人都很喜欢他,但并不尊重他。

吏部尚书何晏请管辂,当时邓飏也在何晏家作客。何晏对管辂说:“听说您算卦神妙,请试卜一卦,看看我的官位会不会到三公。”又问:“近日连续几次梦见十几只苍蝇落在鼻子上,怎么挥赶都不肯飞,这是什么征候?”管骆说“三公之事,以和惠谦恭,才能享有多福,非卜筮所能明也。鼻子,属艮,这是天庭中的高山。若高而不危,才能长守富贵。而今青蝇臭恶都云集其上了。位高之人,跌得也狠”。邓飏认为这是老生常谈,不以为意。

管辂回到家中,把这些都告诉了他舅舅。其舅责怪他说话太过直切露骨。管辂说:“和死人说话,还有什么可畏惧们!”其舅勃然大怒,认为管辂太狂傲。及至何晏、邓飏被族灭,管辂的舅舅问他:“你以前是如何知道何晏、邓飏必败的?”管辂说:“邓之行走,筋不束骨,脉不制肉,起立倾倚,若无手足,此为鬼躁;何之视候则魂不守宅,血不华色,精爽烟浮,容若槁木,此为鬼幽。此二者都不是有久远之福的征象”。

3、诸葛恪拒吕岱“每事十思”。

吴主因为太子孙亮年幼,商议找个可以托付国事的人,孙峻推荐诸葛恪,于是召诸葛恪前来武昌面见。诸葛恪临行前,上大将军吕岱告诫他说:“现在正是多难之时,望你每件事必先十思而后再做。”诸葛恪说:“从前季文子三思后行,孔子说:‘再思可矣(想二次就可以了)’而您却让我想十次,这明明就是认为我才能低劣呀!”。吕岱很是无语。

虞喜评论道:受托管理天下,是最重要的担子;以大臣的身份行使君主的权威,是最难的事;身兼二职而日理万机,能够胜任者是很少的。吕岱是国家元老,经过深思熟虑,才以十思告诫他,却被诸葛恪误解,这是诸葛恪疏错。昔魏人伐蜀,蜀人精兵整肃准备抵御,而领军费祎却与来敏下棋,毫无厌倦之意。来敏因此认为费祎“明略内定,故貌无忧色”,必能打败敌人。但蜀是个蕞尔小国,而且面临大敌,只有严陈以待,“何可自负而晏然无戚!。这只能是说费祎性情宽厚简忽,不提防细微之处,所以,最终被投降之人郭循所害。这难道不是“凶兆见于彼而灾祸成于此哉!而今目睹诸葛恪拒绝吕岱,二事大体相同,都足以成为后世的借鉴。

二、名辞

1.昔大舜佐治,戒在比周;周公捕政,慎于其朋:古时大舜辅佐唐尧治国,以结党营私为戒;周公协助成王理政,对结交朋党极为慎重。

2.仁者不以盛哀改节,义者不以存亡易心。

3.人世之间,如轻尘栖弱草耳,何至自苦尔。

4.闻善速于雷动,从谏急于风移。

5.明鉴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