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多谈财富,少谈钱
世界是一个充满物质崇拜的大染缸。在商业世界的大潮中,成功固然常常直接以金钱衡量,但金钱所代表的“财富”多少,却未必等同于真实的财富本身。
然而,货币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人们可以通过交换物品来验证。但货币本身会不会并不等同于财富?因为货币虽然能购买市场上的商品,可一旦市场崩溃,商品消失,货币便立刻失去其价值依托。
一战过后,德国因需向协约国支付天价赔款,陷入恶性通胀深渊。在柏林,一个面包的标价曾高达万亿马克,用马车拉着满满一车纸币竟换不回一块救命的黑面包。
1923年那个严酷的冬天,德国人民无需花钱买柴——成堆的马克被直接投入炉灶焚烧取暖,人们在那刺骨的火焰里,大约才真正刻骨地体会到:失去支撑的金钱,不过废纸一张。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一个人在沙漠里,即使手上有无数的现金,成堆的黄金,他也并不富有,因为此时此刻,食物和水才是真正的财富。
货币不等于价值,有价值的其实是货币所能换来的真实商品与服务。
二、大胆谈利,义利相守
利是生存之本,无需讳言。古人云:“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逐利是人性本能,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底层动力。商人谋利,学者求名,农夫耕作,工人劳作,皆因利而存。否认利的重要性,便是违背现实。真正的智慧,不是耻于谈利,而是光明正大地追求合理之利。
稻盛和夫的经营哲学始终强调“销售最大化,费用最小化”,为的就是追求利润。华为持续坚持“利出一孔,力出一孔”的管理哲学,也是把利润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对于个人来说,每时每刻做好自己的事情,就会有利润。
利与义并非对立,而是共生。儒家讲“义利之辨”,但并非否定利,而是强调“见利思义”。真正的智者,不会因利忘义,也不会因义废利。商人守信,方能长久;政客为民,方能得民心。利若合乎义,则愈大愈善;义若兼顾利,则愈行愈远。
利之极致,是共赢。小利独吞,终成孤家寡人;大利共享,方能生生不息。经济学中的“帕累托最优”,商业中的“生态共赢”,皆揭示此理。个人之利,当与他人之利相融;企业之利,当与社会之利相合。唯有如此,利才能超越短视,成为持久繁荣的根基。
大胆逐利,但须以义为绳;利愈大,则义愈不可失。
三、德本财末,能量推动
财富的本质,是对稀缺而宝贵资源的掌控权。这种资源谱系宽广:从金钱、商品、生产资料等有形之物,到教育赋予的智慧、健康带来的活力、自由赋予的呼吸空间,乃至优质人际关系构成的隐形网络。
因此,财富从来不是指拥有很多的钱,而是意味着拥有很多的选择权。在水果店,穷人或许只能在香蕉与苹果间权衡,而富人则能挑选葡萄、梨子,甚至可以选择买下整个店铺。当一个人拥有了广泛的选择权,他便有时间、精力与胆魄去追寻心中热爱。选择的余地越广阔,人的自由度便越高——此乃财富所赐予的最大馈赠。
财富的真正意义,在于它赋予人更广阔的自由度:不必为生存疲于奔命,而是有余裕去探索热爱、深耕天赋、实现精神与物质的双重丰盈。
这种选择权,需要价值观来界定,甚至是约束。
积累财富、财富自由、财富继承……这些词汇中蕴含的“财富”内涵,肯定不仅仅指金钱或货币。除了货币所代表的物质财富外,财富还涵盖了自然赋予的资源、精神层面的丰盈、社会关系的滋养与稳固。
爱因斯坦曾洞察:世间万物皆是能量。财富,亦可视为一种流动的、能转化为多种形态的能量。股神积累财富的能量,最终流向慈善与教育,转化为改变社会的力量;钢铁侠以财富为燃料,驱动探索太空与未来的火箭。财富的能量,唯有在流转中才能彰显其真正价值与重量。
德者,财之本也。古人云“德本财末”,并非否定财富,而是强调:若无德行驾驭,财富终将反噬其主。贪者敛财而失人心,仁者散财而得天下。真正的财富自由,不是账户数字的无限膨胀,而是让财富成为善的放大器——既能滋养自身,亦能惠泽他人。
四、结束语
2200多年前,在河南驻马店的上蔡,李斯还是一个看守粮仓的小文书,拿着微薄的俸禄,过着清贫且普通的日子。有一天他发现办公处附近厕所里的老鼠,吃的是污秽之物,见人狗便惊恐逃窜。回到粮仓,那里的老鼠却肥硕安逸,人来不惊。
李斯由此顿悟:一个人是否有出息,是由他所处的环境决定的。为了不做一只惶惶不可终日的“厕鼠”,他毅然辞官,拜荀子为师,学成后奔赴咸阳,辅佐秦始皇成就帝业,终至丞相。
孔子有言:“危邦不入,乱邦不居。”选择正确的方向与环境,便是为自己打造最坚固的“粮仓”——那里储藏的不仅是物质的丰裕,更是选择的自由、精神的丰饶与生命的广阔可能。
天下粮仓,愿你取之有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