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先生
人物经历
杨绛,1911年7月17日出生 于北京,故乡在江苏无锡,杨氏家族是当地的知识分子,历代书香,家学深厚。从小在融洽而忧郁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父母彼此对待相乘,充满幽默与真情,明确的。父亲正直豁达,母亲待人体贴聪慧,这些都帮助杨绛人格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接受来自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
1920~1927年,杨绛在上海启明女校,苏州振华女中读书。是当时有名的西式学堂教育模式,偏重西式外文为杨绛打下了坚实的外文基础,此后杨绛考上了东吴大学的政治系,外文授课大多,却阅读了很多外文书籍。
日后随着东吴大学学潮停课,她北上借读于燕京大学,随后考入清华大学,外语系研究生。
1932年在清华大学“古月堂”前邂逅钱钟书,人生轨迹因此发生巨大转变。他们一起携手走过65年,互为知己,相互扶持。1935年,杨绛和钱钟书前往牛津求学,38年回国。他们在西方留学的生涯中接受了文学的熏陶,也巩固了传统文化的素养,经历了孩子前缘生命的诞生,欣喜也遭遇了母亲去世的悲痛。
1966-76年经历了文化大革命,下放干校,被批斗的生活。
1987年完成长篇小说《洗澡》,1981年出版《干校六记》。和1986年完成《丙午丁未年纪事》。
一些故事
杨绛的文字凝练含蓄,把自己的深情藏于简练的字句之中,她不会暴露出对丑恶态度极其的厌恶和愤怒,也不会让浓烈的情感如瀑布一般宣泄出来。她用理智管控自己对情感的表达,她的文字如同涓涓细流一般;而胡乔木曾赠与杨绛十六字:口语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缠绵悱恻,句句真话体现的正是儒家诗学中的中正平和。
《干校六记》中,她以简练的文字记录着自己女婿得一的下场。得一在“五一六”反革命运动查清时,被污蔑为其组织者,但他不愿意捏造虚假的分子名单,于是选择自杀。得一的离去留下女儿,钱媛独归的背影,杨绛看着女儿心上凄凉。
查找论文的时候,我被一件件故事打动;爱情,子女的感情;她们在极端条件下依然保持的,对生活美好的坚持。
文革期间,杨绛被揪出来,在女厕所打扫,待在这个让人嫌污的地方,但杨绛乐在其中,把这里打扫的非常干净,连水箱的拉链都致细擦干净。这个女厕所成了她的一个书房;在此写下一本书。另外,在这里她还意外发现那些人还良心未泯,她遇到了一个‘非常好’的领导,每次跟这个领导,要打扫厕所的工具时,领导都毫无架子;还有那些在暗地里照顾他和钱钟书的人,他们帮忙请假看病,帮着捆绑行李,帮着锄地搬砖,一件件有趣的事情记录在杨绛的心里。
杨绛下放到干校之后,被分配到在田里看管菜地,钱钟书被分去看守工具做通信员,两人距离不太远,干校六记冒险记信中,我看见了杨绛和钱钟书夫妇温暖而又真挚的爱情。在那动荡曲折的岁月里。让我感触尤为深刻:当他们两个都在干校时,因为距离不远,钱钟书有时绕道在菜地去看她,或隔江叫应一下,问答几句,有时风和日丽就坐一会儿晒晒太阳,有时候站起来说几句话,杨绛就锁了木门,陪他走到西边再悠悠回来,目送他的背影,渐远渐小,渐渐消失,杨绛诙谐地说“我们老夫妻经常在菜园里相会,远胜于旧小说戏剧里后花园相会的情人。”
杨绛说:“在黑暗年代的人们不得已给自己披上一层狼的外皮,他们有的只是被运动洪流卷斜着往前奔,常常不清楚自己的行为,但其善良美好的人性天伦却是如何也扼杀不了的常言,彩云易散物云也何能永远占领天空?乌云蔽天的岁月是不堪回首的,可是停留在我记忆里的不灭毁灭的倒是,那一道含蕴着光和热的金边。”
杨绛在《丙午丁未年纪事》,记录着文革的片段,她用温柔又充满同情的笔调,再现了10年浩劫的小插曲,那是一个能够温暖岁月点亮黑暗的故事,也是杨绛所说的乌云金边,乌云盖天的岁月是不堪回首的,可是停留在我记忆中的,不易磨灭的倒是,那一道蕴含着光和热的金边。大部分人对文化大革命的书写都是充满愤怒和记录残忍暴力的一面,杨绛却独具慧眼,看到那些温暖的人,背后隐藏着他对善良人的感恩。
在寻找杨绛的论文中,我还看到了有关杨绛身边的小猫小狗温暖的描述。比如一只从专教里抱回的叫小区的小黄狗‘小趋’,是见到钟书会跳呀蹦呀跳呀,拼命摇尾巴,表达欢愉的小狗;有时陪着杨绛巡夜几周。还有清华‘三反’时每晚接杨绛回家的小猫花花儿。花花每天晚上在半路上的树丛里等杨绛回家。见到他便两只前脚往杨绛的脚踝轻轻一抱,陪着杨绛一起走回家,到家仰头看着杨绛掏钥匙开门。看到这,我的心都融化了。
这样温暖勇敢的小生命,在主人患难时带来的温暖欢愉和勇气,更是带来了人们对美好善良的永恒信仰。
“在任何境遇下,我们都有选择自己态度和行为的自由。”细看杨绛先生的一生,她以超然的态度走过来各种艰难的政治时期,和她的先生孩子保持着自由的意志和不屈的灵魂,成为历史画卷中被镌刻的一抹灿烂色彩。
杨绛先生曾说,我爱读东坡,万人如海一身藏之句,也企慕庄子所谓“陆沉”消失于众人之中,如水珠孕育于海水之内,如细小的野草隐藏于草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