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联系方式越来越便捷和低成本了。
现在,能联系的人都是真的需要联系的人了吧;不联系的,基本上没有多少外界的客观阻碍了,就是不想联系了,或者想不起来要联系了吧。
打开手机,里面至少有1千人的联系方式吧,无论是通过微信还是其他通讯方式的联系人。
这么多人之中,能常联系的有哪些人?能够深度交流的又有几个呢?
现在我能够理解那句:什么是孤独?越是热闹的时候,你感受到的孤独越是真的孤独。
“越繁华,越寂寞,越热闹,越孤独。”——这句黏贴来的话,看起来真是无敌寂寞,无敌悲凉。
所以呢,在通讯如此发达的当下,我们却很少拥有稳定的、高质量的与他人连接的关系。这个现象不赖通讯,而得认真反思究竟是怎么了。
或许古人说得对,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从数量上来看,我们不能太过贪心,期盼着五湖四海皆朋友,对周边的人有过高的期待,期望从身边走过的人高概率地成为你的知音,这是不可能的。我想,古人满足于一生一知己,不是因为通讯不便,而是因为他们已经看穿了,再热闹的场面,其实自己能够从中获取的能量也是有限的。
从质量上来看,究竟什么是知己、知音呢?是三观契合吗?也许三观是主要内容。在信息爆炸的眼下,你的视野、你选择相信的内容……都在打造你的三观。这也是个三观多元的时代。能够遇到知己,一定是件极其赏心悦目的事。
人与人之间,要三观契合,其实挺不容易的。
遇到这样的人,还是应当好好珍惜吧。
作家廖一梅曾说:“每个人都很孤独,在人的一生中,遇到爱,遇到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了理解!”
在浮华的时代,能够相互理解也需要莫大的缘分。基于理解的懂得,基于懂得的共情,更是难能可贵。没有真诚的情感作为基础的话,我想,理解、懂得、感同身受都很难达成。
朋友说不要嘲笑他的真情实意。我想说,我哪里有资格嘲笑他。感谢他的信任和勇敢,让我又多了一位知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