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小孩子承受的负担好像越来越沉重。
学科分数、项目考级、升学考试充斥着整个童年,孩子们无暇随心所欲地游玩、闲聊、思考。时间除了吃饭和睡觉外,几乎都被各种“学习”占用了,家长投入其中的精力和金钱更是数不胜数。
在家有学童的情况下,这种现象几乎普遍性地存在了近二十年,可当孩子们进入成年后,有多少成为业界精英,曾经的兴趣班中又培养出了多少文体明星呢?
其实看过调研数据不难发现,除了整体物质生活水平高过前辈外,“成才率”与从前差不多。
不甘平庸的思想总是在中国父母中代代相传,孩子一入幼儿园家长就开始忙碌。特别是现在即时通讯发达,家长群的每一句敏感言语比风传得还快,焦虑情绪顿然而生。
家长和孩子都喊累,付出的努力却极少获得想象中的成功。接踵而来的补习班,无所不涉的兴趣班,结果是大家分数不相上下,兴趣爱好几乎雷同,所有人都在同质化的漩涡中拼搏,产生了一种毫无意义的竞争循环之中,磨灭了童年应有的快乐与成长。
当下有个时髦的词汇: “内卷”(involution),意思是没有发展的劳动力密集投入,但却看不到摆脱这一困境的前景,也没有退出机制。
这本来涉及经济史学层的概念,如今却常被引入教育界进行探讨。如果实现个人向上阶层流动的唯一途径只有名校文凭,那么就算人人都有机会上大学,还是不免会从幼儿园就开始内卷,因为北大、清华的名额始终是有限的稀缺资源。
基础教育阶段内,这种大规模的同质化竞争、不断加码的内卷,高度一体化、不允许失败和退出的机制,只会摧残一代人的求知欲和自信,无形中也在毁灭国家的未来。
按“内卷”理论,打破这种僵局只有靠不断拓展、创造新的机会,扩张现有的资源,建立更开放的市场机制,才能兼顾效益、公平和发展。
因此为了让每个孩子们都能充分自主地的选择适合自己的成长轨迹,家长应该先摒弃几十年不变的就业观念,不分高低贵贱,只在于适应和喜欢,做到每行极致即是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