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网上出现了一道小学五年级的数学题,如上图,说船长有26只绵羊和10只山羊,问船长几岁。
我读了故事课2,书上有这么一个故事:
天才儿童班的老师,觉得班上学生太嚣张了,自以为是天才,所以上课都没在听,于是决定出个超难的问题,挫挫大家的锐气。
“今天我要出一道超难的数学题,肯定没有人会。”
“放马过来。”
天才学生最喜欢挑战老师。
“听仔细啰。”老师说,“高铁时速一千公里,蜗牛时速是高铁的千分之一,请问……老师我今年几岁?”
学生当场愣住:“老师,你有没有讲错,这怎么算啊?速度跟年纪有什么关系?”
老师又喝茶,又跷脚,得意扬扬:“不是很厉害吗,再嚣张啊!”
没想到老师才喝了一口茶,就有同学举手:“老师,我算出来了。”
“怎么可能?说,我几岁?”
“四十六岁。”
“天啊!你怎么算的?”
这个学生真的答对了。
小学生推推眼镜:“因为我姐姐二十三岁。”
“这跟你姐姐几岁有什么关系?”
“当然有关系,因为我姐姐是个疯子。”
“越扯越远,我跟你的疯子姐姐有什么关系?”
“当然有关系,因为你比我姐姐疯两倍。二十三乘以二,所以你四十六岁。”
这两个数学题目有异曲同工之妙。面对这类题目,我以往的感觉是,一笑置之。读完《故事课》两本之后,十分认同作者的观点。这两个都是好故事。
什么样的故事是好故事?
可以说服人心的,让人记住的,符合商业需要的,有利于传播的……都是好故事。
罗胖喜欢讲故事,乔布斯擅长讲故事,现在的社会,到处需要好故事。
这两本书,第一本像是教材,教给你七步骤说出完整的故事,第二本是进阶,讲述了故事背后的逻辑,如何用心打造一个好故事。第二本明显比第一把难读了很多。
读完两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在于,作者说好多个故事,这不算难,难就难在作者需要大量了解故事的情节,故事中的关联,这需要下很大的力气。
查找资料,了解故事和人物的背景,这种关联性资料的收集,必然是一个长期繁琐的工作。这需要讲故事的人常年收集素材,还要把人物和故事丰满起来。看起来轻松诙谐的故事,背后是艰辛的付出。
除了想学习讲故事的本领,我更希望自己能加强故事思维的培养,平日多注意故事素材的搜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