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辣椒
初次接触《极简主义》,是在4月25日。可以说,我和它相遇,纯属偶然。那天晚上,正在口语群里完成打卡语音,只见伟大的群主大人开始了有目的的宣传,接着一大波有关有书共读的信息汹涌而至。抱着对书本的热爱,一如往常的我,并没有躲过群主的大肆蛊惑,于是,下载有书共读APP,开始了和广大书友共读的日子。
《极简主义》是我加入组队读书后看的第一本书。如果非得用一句话来描绘它的话,我想应该是:初读惊喜,细读收获,读完醍醐灌顶。
虽然看书也是仅有的几项爱好之一,但仔细想想,自己好些时日没有真正的看完一本书了。为什么不曾静下心开始看书?我想太多太多的借口,而太过浮躁首当其冲。素来喜欢看原著的我,一开始并不适应有书共读的重点精读模式,总觉得精读并没有原著入味,于是,反反复复在读书群里询问群主,我们读的不是原著吧,但也只是问问,作为一名得到粉,似乎也在每天得到音频中被同化及适应,在这个碎片化阅读时期,有精读也是相当不错了,珍惜、知足。
现将读完《极简主义》有书共读的几点随笔分享如下:
1、 事情其实很简单。采取简单的思维模式,谨记KISS(keep it simple,stupid) 。
现如今,不知是生活节奏过快,还是我们太过浮躁,我们总会有那么几天莫名奇妙的不快乐,办事效率呈直线下降,情绪也像泄洪了似的土崩瓦解,甚似脆弱。这样的我们,总是一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模样,不懈一击。于是,我们焦虑,烦躁,同时,也开始了自我的询问。 我想,不快乐因子之所以存在我们的情绪中,也许是因为我们把事情过于复杂化了,导致了我们的头脑出现了短暂懵懂期。而处于短暂懵懂期的我们,每当想去完成一件事时,会发现身边总会有诸多打扰因素存在。
我想事情之所以复杂,是因为我们不懂得换位思考,惯性思维操控着我们用复杂的眼光去看事情,事情自然也就繁琐复杂了。或许,有时候,我们该换种眼光去看事情,比如说简单的眼光,说不定会有异样的收获和惊喜。
人们总是常常被包裹在简单本质之上的表面那些形形色色的干扰因素所迷惑,从而忽略了原本该去完成的事,当我们感慨时间流逝,焦灼于未完成之事时,我们开始了自我的提醒:做事前需深思熟虑,明确任务,准备充分,计划走在行动之前,极简处尽量不复杂,时刻用6W1H问候自己,牢记KISS(keep it simple,stupid)原则。适时结合水平思维跳出并改变固有的思模式,激发新思维,简单行事,从简出发,切勿被贪欲搅乱计划,认清某些既定事情,不必纠结小节,凡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2、 明白自己到底要做什么。做一份详细计划,有必要考虑所有的利益相关者并将具体工作形象化 .
“计划”这个词似乎离我很遥远,如果没有在《极简主义》看到这词,我想我也许不会去刻意提起,因为在我看来,似乎每天的事情都是反复且无需计划的,有时,会忙的不可开交,也会百无聊赖。于是,每当这种情况出现时,就会一遍遍的质疑反问自己:哪里出问题了。在《极简主义》的指导下,算是恍然大悟了,我认为的种种忙与闲,皆因我不善于做计划及轻微的选择恐惧症。我反思、学习,同时也明白了光有计划是行不通的,完美的执行实施计划才是王道。当然,做计划时,但凡设计到他人或团队的,不单单是盲目的做计划罢了,要懂得去征求他人的意见及需求,考虑各种可能出现的因素,从而做到具体工作形象化。
现实生活中,明白自己要做什么不难,明白自己到底应该怎么做才难。那么,当一件事,让我们很苦恼的不知该怎么做时,我们不妨停下来想想,寻找关键的突破口,那我们该怎样去寻找突破口呢,或许,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1)搞清楚与事相关的利益方;
(2)召开高效会议。短时间内召开高效会议往往是限定好会议时间和直奔主题的;
(3)目标具体化。当我们设立一个目标时,当我们设立一个目标时,不能单单只去完成设立这个动作 ,而是要更进一步去分析我们该怎么做才能完成这个目标,这目标会影响哪些人、他人对目标的看法及目标完成的结果等等;
(4)注意随时发生的变化。当遇到突发事件时,我们因第一时间告知对方变化,一起承担后果,其次拿出应急支出应对变化,如增加额外时间、费用和人力支出与变化相匹配,再次就是忍耐,即闷头加班以完成目标;
(5)不要傻傻的听人摆布。千万不要把别人口中的“小事一桩”真的当小事,任由他人推给自己,我们要学会拒绝,学会判断,凡超过6个及以上的利益相关者,那么,这件“大事”,是时候考虑一下是否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接手;
(6)确保目标可以完成。歌德说:“向着某一天终于要达到的那个终极目标迈步还不够,还要把每一步骤看做目标,使它作为步骤而起作用”。在工作中,当上级给出达标标准时,如分配到个人,我们更应该去费点是时间主动的去和领导谈,争取细化标准,数据化标准,从而达到可见标准;
(7)凡事要把计划做的事情写下来,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加以分析,并做好随时调整的准备;
3、 任何事情都有连续性。在做计划的的过程中要懂得运用因果关系和善于运用知识和假设,做好未雨绸缪的工作; 在工作中,当我们渐渐的习惯这岗位时,这岗位对于我们,是驾轻能熟的,甚至有点食之无味,轻微的倦态感,随后,当我们把一件事情完成到90%时,就开始了到处鼓吹自己的速度并沾沾自喜。但是,当一件事件完成率达到90%时,就算把这件是真的完成了吗?这时,我们是否该在扪心自问一下,这件让我们沾沾自喜的事会不会是自己满意的?会不会是领导满意的?或者会不会是客户满意的?我想包括我在内的大部分人都没法给出“是”这个肯定的答案。因为,众所周知,一件事只有完成了100%,才算真正的完成。当你完成率达到90%时,是,这意味着你离成功只有10%的距离,这距离说元不远,它至少比50%更靠近成功,说近也不近,因为10%的工作量,处理好了,我们直达成功,但若处理不好,权责不明,任务不明,可能会因此拖垮整个工作的进展。因为,当一件事完成率达到90%时,按照事情完成标准核定,这90%充其量只能用“没有完成”来代替。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去完成剩下的10%,让事情叨叨100% 的完成率呢?
(1)尽可能细致地建立起事情的连续性病监控整个事情的进展及扎实做好平时的细致工作;
(2)明确工作目标和成果形式,确定实实在在可以看到并掌握的东西,并对成果进行检验,从而达到每项工作的细节化;
(3)及时监控比不可少;
(4)分解项目,精细工作,取舍细节,责任到人,注重监控的作用;
(5)遇事保持淡定冷静,无需竞争和焦虑。 事情的连续性要求我们要注重细节,制定详细计划,懂得运功因果关系,并提前做好预案 .
4、 如果不去做,永远做不完。将任务落实到人,同时有效的分配并推动团队合作;
“拖延症”是阻挠人们着手做事的罪源。说到拖延症,作为一名资深的拖延症患者,觉得有必要在这谈谈自己的看法,之所以用“患者”二字,是因为在我看来,拖延症不单单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严重且急需救治的病,这病在江湖上有个闪亮的名号“懒病”。但凡拖延症患者,都能用“病入膏肓”来形容。“拖延症”是怎么来的?与生俱来的?不,不,所有的拖延症患者,其实在这之前,和普通人并无区别,之所以患病,完成是自己一步步惯出来的,同时,也缺乏了自我的时间管理。
如何克服拖延症呢,这是一个持久性的工作。 首先,我们优化安排自己时间,并清除自己要做什么,同时利用好时间的空挡性,重点是开始行动。
5、 事情的进度往往与预期的不一样。风险无处不在,要想要项目顺利进行,应急措施和风险管理非常重要。
采取应急措施将应急措施强制性的执行下去,并时刻重视,隐藏应急措施,在项目及工作中增加应急措施所需的时间、资源及时间。风险管理,确定风险是什么,捕捉风险信号,分析各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发生时会产生的影响。
6、 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随时调整自己的计划和方案。
生活中,总会因为意见不同,不懂换位思考而出现各类沟通问题。这时,换位思考尤为重要:
(1)不仅在于它是一种培养同情心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当我们在与任何层次的人打交道遇到挫折时,能够尽量把自己放在对方位置上考虑,才会更容易理解他人观点和信仰。
(2)为所有人考虑,其实也是在为自己考虑,凡事都会有利益相关者,亦或是行为被影响者,即他们会从某个事情或特定项目中得到某些的东西。有时,甚至多样化的获利条件无法相互兼容。
在我们的生活中,一件事情是简单还是复杂,主要取决于我们自己。就像《极简主义》作者,弗格斯.奥康奈尔所说的:决定事情简单是简单还是困难的最主要因素是人们的反应。如果人们足够积极且受到了极好的激励,他们可以移走高山。反之,则会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