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总是会发生一些让我们后悔的事情,例如说的过头话,例如买错的衣服,例如选错的餐厅,或者是选错的对象或者工作。
虽然我们知道后悔对于这件事情已经没啥帮助,然而我们还是会被这种情绪侵扰,只是,当你后悔时,你会做些什么呢?
一类人是不愿意承认自己的悔意。另一类是承认悔意但深陷其中。
为什么人们会不愿意承认自己的悔意呢?从三个经济学原理大家就可以明白。
第一种解释是“处置效应(Disposition Effect)”。这是一个行为金融学里的概念,意思是,投资者往往倾向于卖出赚钱的股票、继续持有赔钱的股票,也就是“出赢保亏”。在盈利的时候,人们是风险回避者,在亏损的时候,人们又变成了风险偏好者,觉得说不定某天又能涨回来。
处于这种“出赢保亏”的心理,我们越是觉得这件事情让自己后悔,越是心存幻想,觉得这件事情万一未来会发生一些转机。例如一件不合身的衣服,总是幻想着将来瘦下来能穿上,岂不知即使将来瘦下来可以穿了,估计大部分时候你都没心情穿啦。
第二种解释是“沉没成本偏差(Sunk Cost Bias)”。当人们为一件事付出了越多的努大,就越无法承受放弃它的痛苦。如果在努力期间出现了问题,人们反而会找些理由劝服自己,甚至付出更多的成本。
我认识两个女孩,她俩差不多都在一家公司工作了将近十年,都处于职业瓶颈期,都想换个公司或者换个行业,她俩找我做咨询。
一个女孩回去后马上开始联系猎头投递简历,三个月后成功跳槽到另一家公司,虽然薪资没有多大的涨幅,然而增加了很多职业发展的可能性。
另一个女孩在纠结将近十年的付出就这么放弃有点可惜,她幻想着公司能够在接下来会有大的发展,结果呢,一年后,公司因为整体经济环境不好而开始裁员,她就是第一批被裁掉的。
如果一件事情、一件物品或者一个人,已经在时间的验证下不适合自己,那么就要勇敢的突破沉没成本偏差,让自己快速止损。
第三种解释是“损失厌恶(Loss Aversion)”。这个概念我们都很熟悉,简单说就是,当人们面对同样数量的收益和损失时,损失会令他们更加难以忍受,等量的损失带来的负效用是等量收益的正效用的2.5倍。
我们不愿意承认后悔,其实就是不愿意承认自己的损失,因为这种损失感让自己很难受。
如果承认自己有悔意,深陷其中肯定会影响自己的生活质量,那么这时候就要让自己想办法走出这种情绪。
第一是我们得意识到,从本能来讲,我们是对后悔情绪有抵触心理的。
比如,当你买了很贵却不好看的衣服,你的大脑可能会想“既然这么贵,还是多穿穿吧,不然浪费了”。
我们要提醒自己,对于答案已经确定的事情,及时止损才是唯一的合理方案。
我们大脑对于收益永远是欢欣的,对于损失永远是痛苦的。所以我们想办法让大脑接收“及时止损”就是一种收益。
第二提醒自己,在未来做决定的时候,要对对别人的意见持开放的态度。
同样是坏主意,如果它来自别人而不是你自己,这样你给自己的压力也不会太大。
这不是推卸责任,而是一种大脑减负,尤其是对于一些不太重要的事情上。例如你打算请朋友吃饭,就让朋友帮忙推荐餐厅,如果吃完后觉得难吃,因为是朋友推荐的,所以对自己的情绪影响就不会太大。
第三是从后悔的这件事情中找到正向价值。
每件事情都有正反两面,即使遭遇“渣男”这种事情,我们也能找到正向价值,即让自己以后开始对渣男有了鉴别力。
大脑喜欢得到收益的感觉,提取那件让自己后悔事情的正向价值,就可以冲抵后悔这种负面情绪。
感谢:《得到》“李翔知识内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