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儿还得从一封书信说起。
洛克菲勒在给他的儿子的信中写道:
我的用人原则是,被委以重任的人是能找出更好地解决问题的办法的人。
我想象不出,如果让他承担重任,当机会或危难来临的时候,他是否会动用他所有的才智去积极应对。
看了这段话,感触特别深刻,在职场生存,管他什么旁门左道,解决问题是王道。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一个人解决的问题越多,解决的问题越难,越有价值。
这是第三次读洛克菲勒写给他孩子的信,受大师的指引,在工作中,也努力尝试着做一个能解决问题的人,给大家分享一下最近在工作中的一些感悟。
改变工作中的坏习惯,首先从拒绝回复“好的,收到”开始,这是我多年以来的习惯用语。不再回复“好的,收到”,我会说:“好的,我已经将这个问题解决了,已通知厂家整改。” “好的,我已经通知厂家了,他们明天会来分析发生这个问题的原因。”总之,每当回复这种工作信息的时候,我会提醒自己,领导想要的不是我看到了这条信息,而是我是否解决,以后怎样规避。
其次,拒绝在工作群里发布一个问题对所有的人吼叫,因为在工作群里,并不是每个人都是你的问题解决者。你不一对一,你的问题可能永远得不到解决。
曾经和我的一个上司讨论过这个问题,上司说:“玲子每次都喜欢在大群里发布问题,生怕别人不知道吗?她私发给别人,别人没有替他解决吗?我就搞不懂,为什么屁大一点小事,非要搞到大群里来说,弄得鸡飞狗跳的。” 上司还说:“所以每次玲子在大群里发布一个问题,我都不回复。”
那时我们都感叹,吼是没有用的,只有找到具体的人,才能解决问题呀!喜欢那些不动声色搞定一切的人!显然,自己的修行还不够,有时也会犯只发布问题的错误。其实每次这样发布的时候都觉得很搞笑,我们的潜台词是:“我在努力工作,我能发现很多问题。” “你们都不来解决问题,我要把你们的错误发布出来,让所有的人都看到。”可是,这样有用吗?
后来先生告诉我,在表达一个观点之前,先数十秒钟,沉思三分钟,想一想:“我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呢?我希望得到怎样的解决呢?你要记住,解决问题是王道。”
浏览工作群,你还会发现一些怪现象。曾经看见有一个人只发几张图片,我马上去他那里了解详情,顺便提了一下:“你为什么只发图片?像我这种经验不丰富的都看不多。”他振振有词:“有人能看懂。”那时我就纳闷,你没有把问题表达清楚,也没有把问题传递给相关的人,你确定问题能得到有效的解决吗?
当然,有时候,当别人给我传递一个问题,如果我没有看懂,我也会表达自己的愚笨:“好的,一会儿我来现场看一下,图片我看不懂。”有时还会说:“请问你发这个给我,希望我做什么?我能帮到你什么呢?”当然,最终经过多次沟通,问题都能得到解决。
写到最后,还想写一个朋友讲述的故事。有一个叫王一凡的小伙子,今年22岁了,没有什么学历,人长得也弱不禁风的,工作一直不顺利,几年来,总是不停的换工作。后来听了别人的劝告,去学开车,之后去跑货拉拉。
小伙子的第一单是去到一个大公司里拉货,到的时候12点了,正赶上公司下班,小伙子饿着肚子等到下午2点。终于等到公司上班,小伙子又犯难了:“件在车间,几百斤呢,我怎么拉上车呢?”联系了好几个人,都没有人帮他。
“不是我不愿帮你,我忙得很,今天只有我一个人,为了赶进度,我一点就来上班了。”搬运的说。
“我想帮你,可是我做不到呀,这么重的东西,我又搬不动,我也不会开车。”另一个比较善良点的小姑娘说。
总之,那天小伙子又等了一个小时,他想等到搬运的师傅闲下来,可是师傅在一直忙碌,大冷天的还流着汗水。
可是要把货装走呀?怎么办呢?小伙子再一次向他人求援,最后达成协议,搬运的帮他从一个地方挪到另一个地方,他自己开航车把东西吊上去。
“你会开航车吗?”大公司里的小姑娘有些担心。
“以前没开过,但得试呀!”不知道怎样操作,不知道按哪个方向键,不知道怎样装车,有些好心人给他提建议,小伙子一直在那里研究,虽然装得提心吊胆,生怕摔坏货物,但是最终,小伙子还是安全地把货物装到了车上。回家的路上小伙子有些愤愤不平:“什么大公司,办点事儿这么难?别的公司不都是把货物装到车上,我只负责运输吗?”可是这就是现实,必须要将货物安全运输到指定点,为了完成这件事情,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呀!
解决问题是王道,在这条路上,每个人都走得不容易。我们会犯错,我们也会看到别人犯错,我们要去解决问题,我们也希望别人帮我们解决问题,因为经历的太多,所以我们就对这个世界多了一份宽容。有时候,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
让我们都拼尽所有的力气去解决每一个问题吧,解决问题才是王道,一个人解决的问题越多,解决的问题越难,他的价值越大。
文/何婉仪
20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