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具,还是工匠

无意中看到一个视频,一位修车的老师傅在教学徒打紧固螺丝时,要随手做好标记,而不是等所有都做完了,全部给画上就结束了。然而,老师傅的细节把控和学徒的漫不经心,再加上评论区一些不懂装懂的,我只能表示无奈。

紧固螺丝做标记,不少人认为是为了避免用户私自拆卸后各种扯皮,不排除有这种因素,但更多的,是车间维修生产管理中,一种比较科学的细节的标记法。

紧固螺丝并不是打得越紧越好,它要求规定的扭矩,需要用扭力扳手设定好固定扭矩来打螺丝,所以「修车打螺丝」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那么在生产维修车间中,如果不在紧固后及时做上标记,则后面你需要花费时间去验证,这种效率浪费是很可怕的。

所以作为老师傅,他的经验之谈并没有错,但年轻人总会感觉多此一举,全部做完再检查一次,再全部做上记号就是了,一样的。是,结果一样,只是顺序不同。这样的话,要么需要你花时间去验证,这个返工时间成本,日积月累,在成本计算上,也是不小的一笔;要么你忽悠过去,那么无疑是在赌,在埋雷,就看什么时候爆,这是对客户的极不负责任。

我从事软件开发七年,这七年里,我当过学徒,当过师傅,也跟自学、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海归等不同学历的人接触过合作过。我也不怕得罪人,在我看来,生产流水线上的劳动力,大致可以分为:工具、工人、工匠。

所谓工具,顾名思义就是像机器一样,做着任务,没有灵魂。这类人,他们往往追求效率而忽略细节,他们机械式地工作,也从来不去思考和理解需求背景是什么,为什么这么做,就是墨守成规、照方抓药,这就导致了返工所需时间比任务时间长出好多。有时候当前辈讲一些方式方法的经验之谈,他们要么左耳进右耳出,要么只记了个目的,过程细节全然不听(就像上面那个全部做完再做标记,他感觉没差别),要么把这些方式方法写进自己的「程序」里,刻板地复制,然后跟你说是你叫我这么做的。说不好听的,这种劳动力可有可无,随时可以被被更廉价的劳动力替代。

工人嘛,其实就是正常的劳动力,这类人比工具人好多了,他们会先去理解需求再去处理任务,往往能减少不必要的返工,他们会注意前辈传授的要点去规范执行,尽可能减少失误的出现。但他们跟工具人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无法对自己做过的东西有个印象,导致后面需要异动或查问题的时候,需要重新理解自己做的东西,重新定位,很浪费时间。整体来说,中规中矩,无可褒贬。

工匠,往往掌握的是规律而不是规矩,他们能掌握本质掌握公式去举一反三,总结成自己的经验。他们通常能用一些清奇的思维来解决问题。他们也能理解需要是什么和自己在做什么,他们拿到任务不会立刻动手,会全方位了解清楚后,定下方案,反复敲定后再开工,而且总是不紧不慢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对自己做过的东西了然于胸,对全局把控也到位,需要异动和有问题的时候,总是能快速定位并做出反应。他们总是追求细节的完美,会把作品雕琢后才交付。所以他们总可以给人一种以一顶仨的安全感。这类人,一般来说心术也比较正,是可以予以重用的。

专业技能、文凭等,只能决定你的入门门槛,而自身的态度,对细节的把控,做事的方式方法,才决定你能爬得多高,走得多远。



振丹

癸卯年四月二十

于广东深圳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