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写一部分关于攻击性的观点。
精神分析中,攻击性是一个人根本的生命力。
“攻击性”这个词会让人联想到暴力,其实它的含义更广阔一些。
例如:一个人敢于优秀,就是攻击性顺畅舒展的表现,因为他的优秀对别人来说就是一种“攻击性”。
怎么理解呢?我记得《奇葩说》有一期的辩论主题是“是否应该收颜值税?”,辩论中蔡康永举了一个例子,大意是说 “ 美貌有一种很强的杀伤力,会让别人感觉自惭形秽”......这其实就是对攻击性的一种感受。
每个人天生都拥有攻击性,但是分对内和对外。
对外的攻击性是一种生的能量,武志红老师解释说,这是生命能量本能的向外扩展。
如果对外的攻击性被压制,不被允许,那么它会转向对内,形成自我攻击,转化成一种黑色生命力。这种情况下,人会有自责、羞愧、没有资格感,容易抑郁,严重的会有自杀倾向。
因此在亲子关系中,允许孩子的攻击性非常重要。当孩子向外展示自己的攻击性的时候,父母要允许并抱持孩子的这股能量。当被父母允许,这股能量变成一种生能量,孩子会感觉自己是被允许的,被这个世界接受的。
(事例)
曾经听到有人说过“让孩子赢”这句话。
也许有人会担心,这样孩子以后的性格会不会变得很暴怒,容易乱发脾气攻击别人?
其实暴怒是攻击性被压抑的表现,特别常见于“控制型父母”的孩子。
如果在亲子关系中,爱是流动的,孩子能充分的感受到被看见和被接纳,那么它的攻击性将会以一种有弹性的,健康的方式运作。
转化过度攻击性的,不是压制,而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