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拒绝长大的小王子
我周围有很多喜欢《小王子》这本书的人,他们无一例外,都被小王子的纯真所打动。尤其是关于“羁绊与驯养”的解释,更是让人觉出一种莫名的浪漫。
“狐狸说:对我来说,你只是一个小男孩,就像其他成千上万个小男孩没有什么两样。我不需要你。你也不需要我。对你来说,我也只是一只狐狸,和其他成千上万的狐狸没有什么不同。但是,如果你驯养了我,我们就会彼此需要。对我来说,你就是我的世界里独一无二的了;我对你来说,也是你的世界里的唯一了。”
更有一些人,会收集市面上能买到的所有版本的《小王子》,只是看着,就已经觉得是一种享受。
我也很喜欢安东尼·圣埃克苏佩里的这本《小王子》,但却说不出具体的原因,只是觉得,那种贯穿全书的淡淡的哀伤,很是动人。
可我从没想过,“小王子”竟然可以和“妈宝男”联系在一起,只因为,小王子还没有长大,就已经在这个地球上消失了。
2.“小王子”与“妈宝男”
把“小王子”和“妈宝男”放在一起谈论的,正是荣格分析心理学派的继承人:玛丽·露薏丝·冯·法兰兹。
她与荣格在塔楼相遇,自此迷上了分析心理学,并在此基础之上,把荣格在神话方面的集体无意识的分析落实到童话中,从中找到了很多具有代表意义的原型。荣格去世后,她更成为“苏黎世荣格研究院”的重要讲师之一,在炼金术、永恒少年等主题上,都有着突出的贡献。
今天我们所读到的安东尼·圣埃克苏佩里的《小王子》,就是典型的“永恒少年”。
冯·法兰兹的这本《永恒少年》,以《小王子》为例,结合荣格的分析心理学,去带领大家,接近我们忽视的集体无意识,并把这个倾向与当今特别流行的“妈宝男”概念结合起来,说明两者的相通之处。
在我的理解中,小王子之所以具有如此的魅力,正是因为他永恒少年的形象。当我们开始怀念少年时候的自己,这也说明着青春的逝去。
没有人可以永远地停留在少年时代,但有些人,固执地不愿长大,于是,他们通过各种方法,拒绝成长,终于,在内心中无限接近于“永恒少年”的浪漫,但却未曾想过,在现实生活中,会被当做“妈宝男”一样的存在,被人所厌弃。
如今离婚率飙升,妈宝男是一个主要的诱因。在婚姻中,他们不能履行作为丈夫和父亲的责任,反而一味地逃避。他们不能很好地处理亲密关系,只能在老妈和妻子之间摇摆。最终因为思想上受着母亲的压制,而最终站在母亲这一方的男人,比比皆是。
当“永恒少年”的定义被替换成“妈宝男”,那些虚无的浪漫便瞬间荡然无存了。
小王子之所以成为“永恒少年”,即是他主动的选择,又是命运无奈的结果。小王子没法老去,因为,他在最青春的时候,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因为躯体太沉重了,他想要回到自己的B-612星球,只有这一种方法。
3.安东尼·圣埃克苏佩里
如果你稍微了解一下安东尼·圣埃克苏佩里的生平,你就会发现,他个性中“永恒少年”的这一倾向,已经十分明显。
尽管我们十分刻意地搜索,但我们的收获仍然十分琐碎。如你我所知,他是一名飞行员,死于一场空难。因为过度的母亲情结,这类男人常常会经历不幸的婚姻,圣埃克苏佩里也是如此,他结婚是源于冲动,所以,每次飞行回来,他都会变得特别差劲, 只想要漂浮在空中,远离这世俗的世界。
所有的永恒少年,也都恰恰如此,他们有一份象征性的工作,但实际上,他们愤世嫉俗。他们不能长久地和“无聊”的工作打交道,他们天性浪漫但常常因着错误的个人主义,而难以融入周围的世界。
那种认为自己特立独行,而其他人都不能理解的自大, 在安东尼·圣埃克苏佩里的身上,我们也能够感知到。他在作品中,也用隐晦的方式,对成年人的生活方式,进行着无情的嘲讽。他也同其他人谈论桥牌以及钱财等这类重要的事情,但本质上,他很不屑于此。
可尽管他是“永恒少年”这样的个性,安东尼·圣埃克苏佩里始终不能真正地走入成人的世界,但这依然不妨碍,他作为一个伟大的作家和诗人的这样一个事实。
4.永恒少年的特质
冯·法兰兹在《永恒少年》一书中,这样定义:
“通常,认同于永恒少年原型的男性,会在青少年心理阶段维持过久,也就是说,那些对十七八岁少年来说是正常的特征会一直持续到他往后的人生,同时,大多数的案例也会过度依赖母亲。”
这些带有“永恒少年”特质的男性们,通常有两个倾向。
一种是因为对女性的不满而向同性的倾斜。和同性相恋是这些小王子们的一个主要选择,他们因为和同性建立关系,而捍卫了母亲在自己心中的神圣地位。进而他们可以任性地做自己,并永远不再长大。
与之相反的另一面,是他们会成为唐璜一样的浪漫多情式的人物,从一个女子到另一个女子的爱恋转变,将非常迅速,且没有具体的理由。换句话说,他们谁也不爱,除了自己的母亲,没有人能够代替他们心目中神圣女性的地位。他们不能与人建立深远的关系,正如不能正确地处理亲密关系一样,他们浅尝辄止,便转身投入到另一个人的怀抱。
正向上来看,他们常常具有某种灵性,更接近无意识,且因为年轻的魅力而总带有一种微醺的气质。他们常常给人爽朗的感觉,不喜欢传统的束缚,且追求真诚的信仰,他们活在自己的幻想中,不愿走出来,更无法融入社会。最终,因为不被人理解的孤独感,永恒少年常常愿意主动结束自己的生命,以迎接那必然的虚空。
5.永恒少年的出路
一个人不能永远做孩子,而不去长大。长大,不仅仅是肉身的成长,更是心灵的成熟。拒绝长大的人,终究会因为承受不起那份孤独,而把自己逼到绝境。
冯·法兰兹在《永恒少年》中也问道:
人如何能在不失去儿时所拥有的整体感、创造性及活着的真实感下长大?
既保留童真,又接受现实,这有一定的难度,但“永恒少年”的出路,却是出人意料地简单,那便是——去工作!
没错,去工作就好了。但这并不意味着,什么工作都可以。完全凭着激情,可以体会非常多乐趣的工作不算,因为这对于永恒少年,并不是多难的事情。难就难在,有些工作,因为无聊而必须强迫自己去做,且不能逃避。这对于永恒少年的神经官能症,有着很好的疗愈作用。
永恒少年,就是被自己的母亲保护得太好,没有经历过什么苦难,所以每逢苦难必逃避,且带着无限的伤感。
想要赶走这种伤感, 最好的办法,就是迎难而上。哪怕是无聊的工作,都有着自己特殊的意义。哪怕没有乐趣,也能因着推迟满足感,而多些对外在的理解和尊重。
6.《小王子》中丰富的意象和启示
《小王子》中有非常丰富的象征意象。而荣格的分析心理学恰好精于此。冯·法兰兹创造性地把童话和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念结合起来,发现了很多之前被人忽略的细节。
我从未想过,小王子中被蛇吞掉的大象,竟预示着最终结局的悲剧色彩。大象是个体化的人格的象征,而它被吞噬,小王子们被母亲们所吞噬,他的死亡,是母亲想看到的,因为,结束在最美丽的年华,最宝贵的天真便不会失去。
本质上,这意味着,母亲不愿意看到孩子的成长。
所谓的成长,在冯法兰兹的这本《永恒少年》中,有这样一段话,我特别喜欢:
我们从童年就带在身上的最大难题,就是我们背在背上的一大袋假象,一路背进成年期,成长微妙之处就在于放弃特定的假象,但是却不变得愤世嫉俗。
这是相当难得的一件事情。也因此,我们需要工作,我们需要在恰当的时候,融入到社会中。也许我们内心中,依旧是个诗人,但幻灭的同时,我们依然能够学会独立和自我满足。
接受自己只是一个普通人的事实,而不是那个母亲心目中最伟大的神灵,这是一个好的开始。成为众人,是一件相当惊险的事,但唯有这样的冒险,才有可能以毒攻毒,在困苦中,把内心治愈。
对“小王子”的迷恋,实际上是我们对于过往青春的一个怀念。内心中可以保留那份可贵的单纯,但该承担的责任也不能逃避,这才是作为一个成熟理智的大人应该有的担当。
妈宝男也可以被治愈,但前提是,要多加磨炼,远离过多不平凡的自我暗示。比冯·法兰兹设想中,更为复杂的因素还有很多,但她的这本《永恒少年》不失为提出了一个可行的解决路径。
因为苦难的历程被了解,负伤的心才有可能得到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