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智超同学写日记差2天就一个月了,语言准确、利落的优点依旧保持,但"三言两语"便没话可写的问题仍然没有改观。批改完昨天的日记,我想是时候出手帮帮这孩子了——也是帮所有患"没话可写"病的孩子。
下午最后一节课,我让全班同学停下手头的事情,听我朗读王智超的日记。读完,我先肯定了这篇日记的优点,接着话锋一转:"它(日记)也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谁听明白了?"有说太短的,有说没过程的——其实指向同一问题:不具体。我问:"怎么才能写具体呢?"爱发言的王子豪他们又七嘴八舌起来:要写动作、写语言、写表情、写感受……他们说得很准确,从理论上讲,要把事情写具体,就得运用好这些描写。可是方法归方法,作为老师,只告诉学生写作方法就能解决作文问题的话,这老师未免也太好当了。我打算现场说法,让学生体验一下文章究竟是如何写具体的。
我把王智超请到讲台前,和我并排站在一起,向众人宣布:"现在,我要就王智超同学昨天和弟弟玩发条小汽车的事情采访他。"听到"采访"二字,教室里的空气顿时兴奋起来。我转向王智超:"你如实回答就好,不用再加工。"他点了点头。"采访"开始了——
我:昨天下午,你在什么情况下打算玩小汽车?从哪儿拿的?
王智超:写完作业后,我从衣兜里掏出了我的玩具小汽车。
我:弟弟是怎么想到和你一起玩的?
王智超:我刚准备自己玩,被他一把抢走了。
王烁(抢了话茬):小汽车被弟弟抢走后,你有什么想法?
王智超:我有些生气。
王怡瑶:你有没有想着骂他或揍他?
王智超:有点想揍他。
我(对王智超):把你刚才所有的回答连起来说一遍!
王志超的记忆力非常好,悟性也极高,把自己答过的话重述得很连贯,很准确。
脱梓荣:这不就是事情的起因吗?
所有人都表示认可。
我:你又怎么转过弯和弟弟一起玩了?
王智超:正好奶奶从厨房出来看见了,让我和弟弟一起玩。
陶桃:奶奶对你说话时有什么表情?
王智超(想了想):没有。
我:奶奶说话的语气能想起来吗?
王智超:很温和。
尚蓉儿(抢着问):你是怎么跟弟弟说的?弟弟同意了吗?
王智超:我说咱俩比赛吧,看谁让小汽车跑得更远,弟弟同意了。
跟前面一样,我请王智超把这段又连起来讲了一遍。
我:弟弟先玩,他当时的动作、神情你还记得吗?
王智超(想了想):他把小汽车摁在地上,先向后拉了一段距离,然后松开了手。
尚怡然:弟弟松手后,小汽车是怎么跑出去的?跑了多远?
王泺(抢先回答):像箭一样……
王智超(打断王泺):不是,没那么快!
我:发条小汽车的确跑不了那么快。我们需要对一个事物进行修饰、比喻,但不能违背常理。还是听听当事人怎么说。
王智超:弟弟松开手,小汽车向前冲去,可是没跑多少距离就越来越慢了。停下来后,我用卷尺一量,刚好50厘米。
尚馨媛(好不容易抢到提问的机会):轮到你了,你有什么想法?
王智超:我想赢弟弟!
王怡瑶:那你是怎么做的?
王智超:我也把小汽车摁到地上,向后拉了很长一段距离才松手。
王波:你有没有为小汽车喊加油,或者在心里喊加油?
王智超:没有。
尚逸鑫:你让小汽车跑的距离也是用卷尺量的吧?
王智超:是的,我又用卷尺去量,刚好1米,是弟弟的2倍。
同样,王智超把这一截连起来讲了一遍。
我:你们有没有玩第二局、第三局?
王智超:没有,只玩了一局。
我告诉大家这以上就是事情的经过。
脱梓荣:你们为什么不玩了?
王智超:奶奶叫我们吃饭了。
陶桃:赢了弟弟,你有什么感受?
王智超:我很高兴。
尚蓉儿:用"高兴"不好,可以说心里美滋滋的。
王智超(微笑、点头):噢噢!
在轻松的、近乎玩的一问一答中,不仅王智超、每个人都能从中受到启发:这样,就能把一件事情写具体。这种启发远比单纯告诉学生几句术语有效、深刻。
(下图为修改前和修改后的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