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们的历史源远流长,不论哪个朝代,每个历史时期都会出现一些优秀的人才。大多数人才都是符合当时的社会标准的,是当时环境下的产物。但也有些少数的人才,是超越当时的社会主流思想的,带着先进伟大的思想,穿梭在那个封建的时期,与封建礼教顽强抗衡。
著名的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李贽就是这样的一位杰出的人才。
他是明朝“离经叛道”第一人,也是明朝末年的学术明星,开坛讲学时万人空巷,就连意大利人利玛窦都多次向他请教,他被称为中国近现代思想的启蒙先驱。
李贽是福建泉州人,非常荣幸的是,我和名人李贽来自同一个家乡。
作为后人的我们,更要好好地学习他的先进思想,传承他的优秀精神。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他的主要的人生事迹和先进的思想理念。
图片
二
李贽于1527年11月23日出生于福建省泉州府南门外。其祖先是元朝以后迁来福建。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百泉居士。
李贽幼年家贫,他的父亲李白斋是一位教书先生,平时乐善好施,在当地很有人缘。李贽6岁时,母亲去世,因为过早失去母爱,李贽逐渐形成了孤独、倔强的性格。有书籍记载李贽为回族人,但是他自幼倔强,善于独立思考,不信回教,也不受儒学传统观念束缚,具有强烈的反传统理念。
李贽在母亲去世后跟随教书谋生的父亲识字读书,学业进步迅速。二十二岁中秀才,二十六岁中举人。为了应付科举考试,李贽被迫学习四书五经,但他不喜欢这些书籍,便只背诵八股文选,凭着惊人的记忆力,他在考前背下了近百篇八股文。考试时东拼西凑,竟一举高中举人。
李贽在1552年中举人,曾先后任河南辉县教谕、南京国子监博士、北京国子监博士、北京礼部司务、南京刑部员外郎和郎中,最后出任云南姚安知府。
在这期间,李贽接触了王阳明学说,深受泰州学派的影响,他本想协助皇帝对明朝政治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无奈官场黑暗,李贽屡受打击,使他逐渐形成了异端思想和狂狷性格。
经历了20多年的宦海沉浮之后,李贽于1580年辞去官职,至湖北黄安耿家相聚讲学,后因学术论争与耿定向关系破裂,迁至麻城龙湖芝佛院,剃去头发以示与世俗决裂,继续进行著述与讲学。
1602年,李贽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被朝廷逮捕,最后在狱中自杀身亡。他的著作有《焚书》《续焚书》《藏书》《续藏书》等多部。
李贽的波澜起伏的一生就这样结束了,但是他为当时世俗所不容的思想理念却没有结束,依然广泛而深远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后人们。
图片
三
李贽从小就是一个特立独行、不在乎世俗评价的人。
他否认儒家的正统地位,否定孔孟学说是“道冠古今”的“万世至论”,提出不能“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认为不能将其当作教条而随便套用。
图片
李贽12岁就写出《老农老圃论》,文章里他称赞了普通农民,同时把孔子视种田人为“小人”的言论大大挖苦了一番,一时轰动乡里。
李贽深受王阳明学说的影响,继承并发展了阳明心学,但李贽并未完全照搬王阳明学说,他以阳明心学为基础,提出了更为大胆叛逆的主张。
王阳明学说是通过心学修正儒学,但未直接挑战儒家权威,而李贽则激烈批判孔孟神话和礼教束缚。王阳明学说注重“良知”的普遍性与道德实践,李贽则以“童心”为根基,强调真实人性与反权威。王阳明心学提出圣凡平等,打破传统等级观念,李贽进一步主张“庶人非下,侯王非高”,否定圣王神圣性,支持男女平等。
李贽痛恨维护封建礼教的假道学和满口仁义道德的卫道士,揭露道学家们的丑恶面目:“名为山人,而心同商贾,口谈道德,而志在穿窬”(《焚书》),名义上是山中隐士,心里却像商人那样想着挣钱,嘴里谈论的是道德,心里想的却是偷盗。他痛斥他们借道学这块敲门砖,为自己谋取高官利禄。
他贬斥程朱理学为伪道学,指出那些理学家们都是伪君子:“实多恶也,而专谈志仁无恶;实偏私所好也,而专谈泛爱博爱;实执定己见也,而专谈不可自是。”实际上做了很多坏事,却专门谈论立志行仁、没有恶念;实际上偏私自己的喜好,却专门谈论广泛的爱和博爱;实际上坚持自己的想法,却专门谈论不可自以为是。
李贽认为如此口是心非、言行不一的伪君子,反倒不如“市井小夫”与“力田作者”实实在在,干啥说啥。他反对理学空谈,提倡功利主义。
如当时社会推行严格的重农抑商政策,李贽就不认同这个理念,他批判重农抑商的思想,宣扬商贾功绩,倡导功利价值。他不同意道学家宣传的“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说法,认为人类的任何举动都有其谋利和计功的目的,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换关系、商业交易合乎天理。
李贽的特立独行不是为了彰显他的与众不同的个性,而是他对落后封闭思想的批判,对封建礼教的对抗。
图片
四
李贽不仅抨击程朱理学,斥责理学家们的虚伪龌龊,同时也大胆直白地揭露统治者们的专制与暴行。
虽然孟子早就提出“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的主张,但在实际的历代统治者中,均未成为一种政治实践。而李贽大胆提出“天之立君,本以为民”的主张,表现出对专制皇权的不满,成为明末清初启蒙思想家民本思想的先导。
对封建统治者残酷压榨鱼肉人民的暴行,李贽更加无情揭露。他借汉宣城郡守封邵化虎食民的神话传说,指斥当权的官吏是“冠裳而吃人”的虎狼。在《焚书》中,他还借评点《水浒》,发泄对现实政治的强烈不满,认为《水浒传》是“古今至文”,是出于“童心”的作品,因此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针对明王朝的腐败政治,李贽提出了“至道无为、至治无声、至教无言”的政治理想。他认为人类社会之所以常常发生动乱,是统治者对社会生活干涉的结果。
李贽希望拯救黎民于水火,探求一条益国益民的道路,他把目光投向了封建统治阶级上层,希望“有一个半个怜才者”出现,使“大力大贤”的有才之士“得以效用,彼必杀身图报,不肯忘恩”。
只是遗憾的是,那个落后的时代未存在能够欣赏这匹千里马的伯乐。
这匹千里马只好独行于四方,寻找另一片心灵的净土。
图片
五
李贽不仅在政治、经济方面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在文化方面也有着非凡的见解。
李贽是一个典型的具有叛逆色彩和反抗精神的人物,他主张个性解放,思想自由。他肯定人的世俗欲望的合理性,指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意思是伦理道德根源于人们之日常生活,归根到底是穿衣吃饭。因此,离开穿衣吃饭就无所谓道德。认识并实行它,行为上自然而然就会遵循道德。
这与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观念相抵牾,强调了人的自然需求和物质生活的正当性,因而被人视为异端,他也公然以“异端”自居。
他张扬个体生命的价值,说“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焚书》),意思是上天生就一人,必定有这个人特殊的用处,不一定要等孔子的出生才有作用。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和作用,不必完全依赖孔子的教导来生活行事,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
在文学方面,李贽提出“童心说”。所谓“童心”,“即绝假还真,最初一念之本心”,强调其应不受任何外在的“闻见道理”的遮蔽,应该真实坦率地表露内心的情感和欲望。他论诗文都强调思想感情的真实坦率与艺术表现的自由不拘,反对当时风行的“摹古”文风,他的这一倾向,对晚明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李贽的散文见解独特,随意挥洒,语言泼辣犀利,具有鲜明的个性。比如他的《自赞》说“其性褊急,其色矜高,其词鄙俗,其心狂痴,其行率易,其交寡而面见亲热。其与人也,好求其过,而不悦其所长;其恶人也,既绝其人,又终身欲害其人。”写自己疏狂狷介,嫉恶如仇的个性,颇能代表他为人与为文的独特风格。
在那个打压个性、压制正常人性的时代,追求真诚童心、勇敢自由的李贽必然会与那个时代格格不入。
图片
六
在人权意识、性别意识等社会方面,李贽也有超越于那个时代的卓越认知。
在人权方面,李贽提倡人人平等。李贽认为,按照万物一体的原理,社会上根本不存在高下贵贱的区别。老百姓并不卑下,自有其值得尊贵的地方;侯王贵族并不高贵,也有其卑贱的地方。
在婚姻方面李贽主张婚姻自由,热情歌颂卓文君和司马相如恋爱的故事。李贽重视家庭的平等与和谐,他认为婚姻需要双方共同经营、维护,不是男性对女性的支配关系。
李贽认为夫妻双方应平等相处、互相尊重,同时主张保障离婚的权益,不要让婚姻变成束缚女性权益的绳索。认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贞操观念是对女性的精神压迫。
图片
在性别意识方面,李贽主张男女平等,反对歧视妇女,对封建礼教压迫下的妇女,他给以深切的同情。他批判了女子见识短浅的观点:“故谓人有男女则可,谓见有男女,岂可乎?谓见有长短即可,谓男子之见尽长,女人之见尽短,又岂可乎?”
意思是人有男女之别,但如果说,见识也分男女,怎么可能?见识有高低之分,说男子的见识全部高远,女人的见识全是短浅,岂不可笑?他认为人的见识是由人们所处的环境决定的,并不是先天的。
李贽认为女性的才智不输于男性,通过邑姜辅政、文母治学等历史案例,论证女性才智不亚于男性。同时从个体意识出发,主张“各从所好,各骋所长”,认为女性应拥有自主选择生活方式的权利。
李贽也主张女性应该接受教育,走入社会参与社会经济活动,而不是只能待在厨房与闺房中。在那个女子不能接受教育的时代,他公开招收女弟子,开设女学堂教授诗词文章,成为明代最早系统实施女性教育的学者之一。还在《焚书》中批判"女子无才便是德",强调教育是女性实现人格独立的关键途径。
在那个思想封闭、经济形式落后的时代,在那个还推崇君主专制、男尊女卑的时代,李贽却能超越环境的限制,提出先进的见解,看透事物的本质,实属难得的卓越。
而在现在的文明社会中,却依然还有某些男性有着女性天生弱于男性,女性应该把重心放在家庭中的狭隘落后的思想,甚至还有些女性自己也看低自己,依然禁锢于男尊女卑的思想牢笼中。就如李贽所言,人的见识确实只有高低之分。
图片
七
当我学习历史,了解到李贽的生平事迹及主要思想时,我惊讶不已,历史上竟有如此开阔智慧之人,竟有如此勇敢真诚之士,即使面对艰险恶劣的环境,他也毫无畏惧,坚持本心。他的思想与言行一致,毫无出入,可以说完美地诠释了什么是知行合一。
不愿意接受封建礼教的束缚的人,李贽并非首当其冲之人,但李贽却是敢于正面反抗并以实际行动证明的第一人。有些人即使不愿意接受这个封建礼教的规则却不敢反抗,当然更多的是思想麻木没有意识到封建社会是对人的剥削压迫的人,只有李贽,既意识到了封建思想的愚昧落后,又勇敢地站出来反抗。
李贽不仅为自己发声,还为同时代的被迫接受封建思想压制的人们发声,为千千万万受男尊女卑思想残害的女性们发声,并以实际行动支持女性接受教育拥有改变命运的机会。
图片
当然李贽也并非完美无瑕,虽然李贽很优秀,却也不可避免地会在某些角度过于激进,在一些事物的看法也存在些局限性。但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李贽有些不足也是人之常情,再伟大的人也会有些瑕疵,这是万事万物的规律。总的来说,李贽还是一个非常优秀少见的历史人物。
也许是李贽太过于卓越,有的人说,李贽不属于那个时代,是穿越到那个时代的人。这句话看似是对李贽的肯定,但实质上却是对李贽的不够客观的评价,也是对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否定。
因为李贽就是李贽,他只属于他自己,他不论生于哪个时代,他都是独一无二的他自己。
(注:大半内容引用自中国古代文学史和李贽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