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翻2017年阅读记录时,看到两本对于女性成长和独立很重要的书——
《爱的艺术》⭐⭐⭐⭐⭐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坦白说,第二本长篇的故事个人很不喜欢,但仍值得年轻女性一读,以保持对情感PUA的警惕。
过好几年了才写这本书的短评,剧情细节都不记得了;然而,当时读完后那种很无语悲哀又愤怒的情绪还特别清晰。
记得是一个周末黄昏时分,在上海图书馆某个靠窗处叹息着看完。走出图书馆时,天色已晚,望着林立高楼和天边最后一道光亮,怅然不已。
今年终于接触了《第二性》⭐⭐⭐⭐⭐
“一个人不是生下来就是女人,她是变成女人的。”
女性成长和独立必须的基本常识,现在才深入研究,好在也还不至于太晚。
独立。并不是孤立或对立。
01《爱的艺术》(美)艾·弗洛姆⭐⭐⭐⭐⭐
2016年初读,2017.9.19再读,四星;2021.8.26,五星。
经历过,才愈发知道书中所言,句句真理。早些深入了解、实践,并转变自己的思维、行为方式,可以帮助避免大多数“爱与被爱”中的患得患失和伤痛。年少时,爱可以只是一种本能,成长的美妙在于,终于懂得了,爱是一个动词,是主动的选择,爱与被爱都是一门值得学习并付诸行动的艺术。
书里提到“共生体”的概念。例如,明星与粉丝之间,母亲与孩子之间,伴侣之间,如果相互都极度看重且依赖,那么,双方都不是独立的人,而是一种“共生体”,都不能离开对方。爱的艺术,包括爱与被爱,在探讨如何爱他人之前,首先要做的,就是健全自己的独立人格,而不是表现为“共生体”式的爱。2020年,终于实现人格和情感的独立。太幸福了。
这本书结合《爱的五种语言》《你要的是幸福,还是对错》,会和伴侣更幸福相处;结合《母爱的羁绊》《被忽视的孩子》,可以和父母更好交流;结合《被讨厌的勇气》《我们都曾受过伤,却有了更好的人生》,会懂得给自己无条件的爱与接纳,建立由内而外真正的自信和幸福。以上是爱情、亲情和爱自己,关于友情的,最近被两个故事打动:《绿山墙的安妮》和《风》里的第三个故事《两个人》。
02《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奥)斯蒂芬·茨威格⭐
2017 两星;2018.1.16 三星;2021.8.26 两星,不,就一星。
女性一生都只为爱情而活,为爱痴狂,爱情大过天,一生痛苦都无怨无悔,还自得其乐?
爱情是非常美好,但不是生命的全部。全心全意爱一个人也非常美好,但一厢情愿卑微的爱和隐忍退让,委曲求全,何必呢?无论恋爱与婚姻,至少和对方一起彼此都更舒适自在,最好还能更幸福快乐,相互成就,否则何必呢?
这种,一个女子暗恋男性18年,直到临死才决定向他告白,期间自己的一生都独自承受各种挫折苦难的故事,读来真的太愤怒悲哀了。
再也不想看这种类型,除了悲哀心塞就是无能为力,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不,对女主更多是悲哀、尝试共情,可以尝试去理解她的想法、行为、感受、偏执,只是以此为镜观照自己,这种绝望悲哀、自取其辱、自我束缚的人生,是一定要避开的。愤怒是对男主人公的。然而,几十年过去了,在看似进步文明的当代社会,自以为是的男性玩弄女性情感,甚至伤害其精神、身体、生命的真实案例还比比皆是。
2017年初读时,是气愤无语,对很多所谓文学巨匠混乱的私生活和物化、贬低女性的观点都是鄙夷。现在想来,以前是在拿审视另一半的标准筛选男作家了。也庆幸没在更小年纪对此类作品,在三观尚不健全时没有被轻易影响。如今可以平静、客观、中立地去看作品本身。同样是茨威格作品,今年读《人类群星闪耀时》就感受到作者思想的另一面,也仍然折服其才华。
联想到以前对毛姆的回避,因家庭、婚姻经历影响他对女性也诸多颇辞。17年读《巨匠与杰作》时,虽敬佩其阅历、才华,仍和其作品保持距离。《月亮与六便士》中主人公对艺术理想的追求虽也是我所向往的,但从前心智无法承受他对女性、家庭、婚姻的批判,如今看来,果然是从前的自己少不经事,太过天真了。最终仍被其创作本身吸引,开始看全集。
成长正是一点点剥下看待世界和人性的所有美好滤镜,直至赤裸本质。
坦白说,这本书的确是一位好作家对真实人性的直接刻画,值得四、五星,是传世经典。只是我还有戾气和幻想罢了,对人性之恶的戾气,而不是坦然接受;对理想中完美世界和人性的憧憬,而不是坦然承认自己的幼稚,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偏执。
又何妨呢。善良丰富高贵,独善己身就好。
静静生活,且听风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