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易谩谈》是《学易笔谈》和《学易杂谈》的续篇,幸望读者在阅读“漫谈”之前,最好先对“笔谈”与“杂谈”的内容有一个了解,因为在基本观点上,这三篇是一脉相承的。关于笔者的基本观点,在“笔谈”与“杂谈”当中都有交代,这就是周易经文不是什么巫辞妄语,而是一个无比严谨的、首尾连贯、环环相扣的体系,它描述了宇宙间万事万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和法则,并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观察和认识世界的方法。就其研究对象和方法而言,它无疑是一种哲学,只不过不同于现代的形式;它是一种最原始的哲学,更可能是一种未来的哲学,一种不仅能够总结和概括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成果,而且能够综合科学和艺术、融会情感和理智、包纳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通达真善美境界的更高级的哲学。
“笔谈”从易数、卦体、易道和卦变四个问题入手,比较系统的介绍了笔者的观点,“杂谈”则主要通过对一些卦辞与爻辞的解释,对上述观点进行了证明。“漫谈”则把重点放在对传统易学的梳理上。
所谓传统易学,是指肇始于先秦、成型于汉魏、发达于唐宋、传承至于今的易经研究的方法和结论,包括“象数”、“义理”为主导的种种不同流派。 传统易学的基础是什么呢?这里我们可以概括为四点,一是“奇偶定阳阴”,二是“九六变化”,三是八卦,四是天干。这也可以叫做传统易学的“四柱”或“基石”。传统易学尽管门派林立,内容极其庞杂,但很少有哪一派与这“四柱”没有关系,因此我们的梳理,也就从这“四柱”入手。当然在易学史上,也有完全抛开卦符专门对经文进行研究的,如对辞句的考据、训诂、引义等等。
梳理传统易学必须有一个标准,这就是看能否正确解释经文。作为整体的周易,包括卦符、爻序、卦名、卦辞、爻辞、卦序等诸多部分,它们是彼此关联的不可或缺或更改的。在这诸多部分当中,唯有经文是我们可以和易作者心灵沟通与交汇的桥梁,经文中的文字虽然古老,但除了极少数生僻字以外,绝大多数文字对我们今天的中国人来说并不陌生,所言器物事件等基本上也能会意,这就是说经文还“活”着。通过经文我们可以看到卦体(模型),看到卦体诸爻是根据什么发生运动和变化,在什么条件下发生变化,这种运动和变化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等等。周易其它组成部分也极为重要,如卦符、爻序、卦序等,但这些都要靠经文的提示才能链接弄懂。没有经文,卦符就成了一堆没有生机的、彼此毫不相干的“干柴火棍”,是经文让这些“干柴火棍”变成了活生生的万能的长青大树,变成了腾飞在世界东方的一条巨龙。所以要以能否正确解释经文,做为辨别一切易学著作其中也包括易传的价值的标准。但是,脱离开周易的其它部分,单纯研究经文,势必不明所以,因此,整合经文与卦符,是一个正确的研究方向。
对传统易学的基本态度是,既不能全盘肯定,也不能全盘否定,而是批判的继承。为什么要讲继承呢?这是因为没有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前赴后继、坚持不懈的求索,不要说对周易理解、传承与发展,就连周易本身也可能早在历史的长河中湮没了。但是没有批判,不打扫清除笼罩在周易上的厚厚的尘垢,周易的实质就得不到揭示,周易的光华就永无重现之日。
由于本篇的性质,笔者不得不涉及传统易学中的一些有代表性的人物或论点,目的只是想弄清是非,绝无意针对个人,倘或日后不慎冒犯了哪位,这里先行赔礼道歉。
为了不至于曲解他人的观点,也为了便于初学者的阅读,引文尽量详尽,解说力求浅显,因此也就难免重复罗嗦,在此请求读者谅解。
屈子曰:“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以自勉。
欢迎同好光临指教。)
在传统易学中,八卦的地位十分显赫,显赫到几乎成了易经的同义语。什么是易经?易经不就是八卦吗?普通人如是说,一些易学专家也如是说。研究易经就得研究八卦,研究八卦就是研究易经,持这种观点的人相当普遍。事情难道真的是这样吗?就让我们溯本求源,不厌其烦,来探讨一下易经与八卦的关系吧。
先说一下什么是易经。易经包括卦符、卦名、卦辞、爻辞、爻题、爻序、卦序等一些内容。比如说乾卦,六个长划自下而上排列,这就是卦符;“乾”是卦名;“元亨,利贞”是卦辞;下面一划为“初九”,“九”为爻题,表示这个爻为阳(其实爻题是多余的,阴阳是视划可知),“初”为爻序,表示这个爻为第一;“潜龙,勿用”为爻辞,其它爻类推。再比如坤卦,六个断开的划自下而上排列,这就是卦符;“坤”是卦名;“元亨,利牝馬之貞。君子有攸往,先迷後得主,利西南得朋,東北喪朋。安貞吉”是卦辞;下面断开的划为“初六”,“六”是爻题,表示这个爻为阴,“初”为爻序,表示这个爻为第一;“履霜,堅冰至”为爻辞,其它类推。又通行本乾排第一,坤排第二,其它类推,这就是卦序。以上对易经基本构成的解释,是大多数易学家认可的。
再说什么是八卦。在传统易学上,八卦也叫经卦、单卦、三爻卦,小成之卦,由阴爻与阳爻排列而成,每三个爻组成一卦,其名称则为乾、坤、震、巽、坎、离、艮、兑。
那么到底八卦与易经是个什么关系呢?这个问题说起来就太复杂了。按照一般的说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重卦说”,也就是六爻卦是三爻卦两两重合的结果,换句话说,八卦也就是易经的来源;
二是八卦定性,
三是八卦取象;
四是八卦定位;
五是八卦与天干、地支结合;
六是八卦与五行结合。
如此等等,这些内容,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八卦学说”。
以上几点可以看做是八卦的主要用途,当然也可以看成是八卦在易经中的地位与作用。试想如果没有八卦的两两重合,也就没有六爻卦,没有八卦的取象、定位和与天干、地支、五行等等的结合,也就不懂得易经的机理,当然也不能正确解释卦辞与爻辞,那么说八卦是学易的基础、入门,或者干脆说八卦就是易经,这有什么不对呢?
原来八卦与易经的真实关系不是这样,六爻卦不是三爻卦构成的,八卦也不能定位与取象,八卦更不能与天干、地支、五行相结合。如果我们以能否正确解释经文为标准,那么我们就会看到这样的“八卦学说”是一条歧路,沿着这条路,那是永远也解不开易经之谜的。
从六爻卦的卦符上可以不费力气的看出,六爻卦可以分解为两个部分,下面三个爻为一部分,上面三个爻为一部分。下面部分通常叫“内卦”,上面部分通常叫“外卦”。这样分的结果,就会发现六十四卦其实是由八个三爻卦构成的,这八个三爻卦,可以看作是六十四卦的“要素”,换句话说,六十四卦也就是由八个这样的三爻卦分别重合而形成的。由此还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那就是三爻卦在先,六爻卦在后,没有三爻卦,也就没有六爻卦。
单从卦符上看待六爻卦与三爻卦的关系,上面的结论是很难推翻的。可是这里有一些问题,为什么三爻卦要重合为六爻卦?为什么除了三爻卦、六爻卦,不可以再有四爻卦、五爻卦,乃至七爻、八爻卦?事实上人们也在不断提出这样的疑问,如果说从爻到八卦,再从八卦到六十四卦,反映了古代社会的发展,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社会认识水平的不断进步。可是从六十四卦的《易经》成书之后,人们便停滞不前了,为什么不可以根据后来社会的现实情况,将《易经》进行必要的发展,比如,将原来的六十四卦发展为一百二十八卦、二百五十六卦?……这些问题都是很难回答的。
关于三爻卦与六爻卦的关系,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考虑,即六爻卦是一个整体,六十四卦不过是这个整体的不同形态,好比西瓜,有大有小,有长有圆,但作为西瓜,都是整体,任何一个西瓜都可以分为两半或多半,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六爻卦就不是由两个三爻卦重叠而成,而三爻卦不过是六爻卦的抽象。抽象就是从个别当中抽出一般,这在认识过程当中是必要的,具有抽象思维能力是人类有别于其它动物的一个显著特点。但抽象仅仅是为了认识的方便,而不是现实或用于取代现实,我们知道一个活生生的西瓜,可以由小到大的生长,但不是先长一半,再长另一半;一个西瓜可以切成两半,但两个半块的西瓜永远也重合不成一个活生生的西瓜,西瓜分成两半或多瓣,那是为了吃着方便,但活生生的西瓜却不是这样生长的。如果是半个西瓜和半个核桃,那就更没有办法重合到一起。作为整体的六爻卦是不能分割的,或者说是不能这样分割的,这种分割,除了把一个有生机的卦体肢解为没有生机的两块以外,没有任何实际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