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花未全开月未圆”,大成有“缺”。华老师说,以前教“圆的认识”,总觉得这也不能丢,那也不能舍,把自己扣牢在自己和他人一起画的小圆里。经过一段时间的慎思明辨,华老师认识到“圆”这一节课应该讲的有价值的东西太多了,有舍才有得,一课一得足矣!
因此,华老师制定的教学目标是:
1、认识圆的特征,让学生学会初步画圆,发展空间观念。
2、在认识圆的过程中,感受研究的一般方法,享受思维的乐趣。
虽然“圆的认识”这节课,几乎所有小学数学教学领域的名师,大家都用过这节课来“吟诗作画”,各领风骚;后生新秀们更是频频用这节课来“小试牛刀”,争奇斗艳。那么,华老师的这节课真正地“入一点、牵一线、构一面”——“浑然大气铸成圆”充满“数学味”,极富“文化感”。
全课的设计分为这样几个环节:
在寻宝中创造“圆”、在追问中初识“圆”、画圆中感受“圆”、在“篮球场”上解释“圆”、再次寻宝中突破“圆”、课后延伸研究“圆”,让我们感受到了
数学概念不仅来自“操作”,还应是思辨的成果。在寻宝环节,华老师创设“宝物可能在哪儿”的问题情境,“宝物距你左脚3米”,通过艺术性和生活味的数学问题促使学生在思考和表达中自主构建起“圆心决定位置,半径决定大小”这一数学知识。那么通过华老师层层深入的引导,其他平面图形是不是也是“一中同长呢”“为什么圆规可以画圆”等精彩的思辨层出不穷,不断挑战学生的思维深度,促使学生发展深层次的智慧情感与品格。
数学知识不只是习得,还应是探究而来的。画圆的过程,华老师并没有按通常步骤一二三地教,而是让学生自己尝试画直径4厘米的圆,然后展示学生“不圆”的作品。不断地追问“为什么”学生对圆的本质属性有了深层次的答案。
数学史料不只是点缀,还应是思想渗透。华老师充分挖掘数学史料的文化功能,使其成为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对“没有规矩,能否画圆”的追问,让学生对“规矩”的理解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体现“数学是一种精神,一种理性精神”的文化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