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孩子成长的过程,面对自己的成长和外在的和谐需要一个和自我抗争的过程。
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他的那种自我认为已经长大,但是在心智上他完全还处于一个对外界模糊,对自我却又异常清晰的认为自己很了不起,厉害的看透了许多事物,更能处理好许多他自以为可以处理的事。
或许这就验证了,所有回看曾经的自己发出的一句感慨的话——年轻气盛。
正是这种年轻气盛,对一件事特别的执着,对一个物件特别的执念、甚至会对某一个人某一句更有甚是某一个行为看成是攻击性,而且攻击的对象就是针对自己的。
这种单一方向思维的执着,从会让他们遇到小小事情便会情绪一触即发。
今天和两个青春期孩子聊天,前者说学校有时遇见的人和事就是对方看自己不顺眼……
后者说班上有品德的学生很好相处,可有人不止玻璃心甚至玻璃人你根本碰不得……
面对二人的说法,做为大人的我赶紧着急忙慌地用大人的思维对他们看待事物的角度进行所谓的“引导”,甚至想借此机会给他们洗洗脑。
不说则已这一说,却不想二人的抵触情绪直接和我杠上了,气氛一度上升到嗓门过大破坏了和谐。
我立马觉察,这不是批斗也不是说谁对谁错、更不是要和他们产生对立面,那样这次谈话就失去了谈话的价值。
我现在要做的是倾听,无论他们说的是正能量、负能量,允许他们把自己想说的话说出来,是最为一个大人教育孩子过程的必修课也是养成孩子倾听习惯的基石。
我立马和颜悦色降低声音的分贝,让他们把心中的不愉快全部像倒垃圾一样全部倾倒出来。没想到他们也就三两句话说完后便又有说有笑的说其他事了。
哎,好神奇的青春期,有情绪就是狂风暴雨,过了就是风和日丽……
对于今天谈话的过程,我最大的感触就是大人在教育过程不能用自己的方式一味的说教,而是允许孩子说出想说的话,我们如果做不到帮助他们做什么,那就好好倾听,说不定对某一件事的执念在自己的倾诉中便得到了解决。
有句话不是不是很好吗:把别人说蒙了,把自己给说通了,或许就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