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个闷热的下午,延时服务课,教室里安静得能听见吊扇吱呀转动的声音。
“老师!小琪偷了我的蝴蝶结!”
小薇带着哭腔的喊声划破了宁静。她指着坐在前排的小琪,眼圈通红。同学们的目光齐刷刷地聚焦在小琪身上。
小琪猛地低下头,小手不自觉地捂住了一只发卡,肩膀微微发抖。
我走到她身边,轻声问:“小琪,这个发卡真漂亮,可以告诉老师是哪里来的吗?”
她沉默着,嘴唇抿得发白,手指紧紧揪着衣角。
“就是我的!”小薇更激动了,“上面有个小划痕,我昨天不小心在桌角划到的!”
我仔细一看,黄色发卡的右下角,果然有道细细的白色划痕。
“小琪,我们出去聊聊好吗?”我伸出手。她犹豫了很久,才把冰凉的小手放在我的掌心。
走廊尽头,夕阳把我们的影子拉得很长。小琪始终低着头,眼泪一颗颗砸在水磨石地板上。
“老师知道,你不是那样的孩子。”我蹲下来,和她平视,“是不是有什么特别的原因?”
她终于抬起头,泪眼汪汪:“妈妈……明天要来看我。我想让她觉得我很漂亮……小薇的发卡,像真的蝴蝶……”
小琪的父母离异后,她跟着奶奶生活,妈妈已经大半年没来看她了。我的心一下子软了——这哪里是“偷”,分明是一个孩子对母爱最笨拙的祈求。
“老师明白了。”我轻轻擦掉她的眼泪,“可是,让妈妈看见真实的你,不是更好吗?你本来就是很漂亮的小姑娘啊。”
她扑进我怀里,放声大哭:“老师,我错了……”
回到教室,我对着全班说:“同学们,小琪刚才借了小薇的发卡戴一下,忘记说了。现在她认识到这样不对,应该提前征得同意。大家给她一个改正的机会好吗?”
孩子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然后不约而同地鼓起掌来。小薇愣了一下,也笑了:“没关系,你想戴可以跟我说呀!”
第二天清晨,小琪穿着洗得发白的蓝色连衣裙,头发用一根最简单的黑色皮筋扎着,但小脸洗得干干净净,眼睛亮晶晶的。看见我,她跑过来小声说:“老师,我告诉妈妈我考了满分,比告诉她我有多漂亮的发卡更开心。”
那一刻,窗外的阳光正好照在她身上,我突然觉得,这个没有任何装饰的小姑娘,美得让人移不开眼睛。
这件事让我深思:孩子行为背后,往往藏着我们看不见的渴望。作为老师,最重要的不是立刻判定对错,而是俯下身来,看见每个孩子心底那片最柔软的天地。在那里,或许有伤痕,有缺失,但更有向上向善的种子。
教育的真谛,不就是守护这些脆弱却珍贵的翅膀吗?当理解代替批评,当包容化解过失,每个孩子都能在爱的目光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飞翔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