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蕾秋,北京联合出版社
这是一个“怂”了一辈子的人因为一个信念,完成了一次心灵救赎。
故事主人公,60岁的老哈德罗与妻子生活在英国的乡下,儿子自杀了,妻子与自己形同陌路。他之前是一个啤酒销售员,干了40年,也只是一个啤酒销售员。生活仿佛一潭死水,毫无波澜。
故事开始于他收到了一封来自好友的告别信,来自于20年未见的好友奎妮,她患上了癌症。收到信的罗突然感到震惊、悲痛,罗写了回信,在走去寄信的路上,他由奎妮的事想到了自己的人生,他突然有个想法,就是走着去找到好友,他凭着信念:只要他走,好友就会活下去!最后,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他从英国最西南一直走到了最东北,横跨整个英格兰。87天,627英里。从他脚步迈开的那一刻起,他已经踏上了一场自我救赎的路程。这是一次为了回归的远离,是一次自我的救赎和疗愈,在行走过程中,在景物与心理场景的切换中,捋顺了童年带给罗的创伤,疗愈了他和莫琳形成的原生家庭的抱缺与遗憾。
也许是受了封面的影响,一个带着帽子的老人家肚独自走在一天空旷的公路上的场景一直挥散不去。感觉他在一步步走向自己的内心,回顾自己过去的几十年,在跟自己的内心在和解。
因为罗在而已溺水的时候没有选择直接去救他而是弯腰绑鞋带的事情,妻子莫琳一直耿耿于怀。她不解为什么一个父亲在孩子处于危难之际会做这样的反应,以至于后来儿子误入歧途,自杀结束生命以后,莫琳封闭自己,与罗形同陌路。但是其实,罗很爱自己的儿子,但是他不知道怎么样去表达自己的爱,他很无力。他也很想去救自己的孩子,只是他害怕他即使竭尽全力也救不了孩子,比起绝望,他宁愿遗憾。对于我来说,我也是那种害怕没有结果,所以连开始我都战战兢兢的人。我怕我的努力会付诸东流,那样子的话还不如不要开始。看完了之后我突然意识到这个问题,我太困住于自己的圈子,不敢走出一点自己的舒适圈,以为在自己的贝壳里怡然自得就可以了。可是这样我始终无法真正成长。我记得之前有句话,往害怕的方向走。哈德罗在与妻子莫琳的一次谈话中说道:“我并没有比谁好,真的。谁都可以做我做的事。但人一定要放手。要放开你以为自己离不开的东西。我很庆幸罗的妻子其实也是一直爱着他的,尽管儿子的死亡让他们之前的感情有裂痕,甚至形同陌路。在罗踏上征程之后,他们的距离变得更远,但是就是因为这样的距离,让她们的心更近了。不在一起的日子,他们反而能了解到对方,愿意跟对方沟通。
其实在看这本书的时候内心很平和,它给我的印象不是冲击性的,而是有种细水长流的感觉,有种莫名的共鸣,很多时候自己就像小说中的很多人。这也是一场我自己自我和解之旅,我想我应该也要慢慢学会放手,放弃我离不开的东西,往害怕的地方慢慢走下去。